-
岭南庭园
《岭南庭园》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8-10-01出版。 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庭园,称中国园林中的三大流派。《岭南庭园》是关于岭南庭园的最早、最全面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历史、造园理论、庭园设计诸方面。其中关于庭园建筑和掇山叠石的论述更为详尽精彩。 《岭南庭园》适用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及其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岭南庭园》的编写是在实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收集的资料,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了岭南庭园建筑艺术的特点。 -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谈到岭南地区的范围有不同看法,以建筑界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按地理来分,位于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因此,广义来说,包括广东、海南全省,福建泉州、漳州以南,广西东部桂林以南如南宁、北海等地区,属于岭南范围。狭义来说,则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肇庆、汕头、湛江和香港、澳门地区。我们认为按广义解释较为合理。可是在习惯上,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经常相互混用,没有严格区分,而是按实际需要而定。 -
岭南五邑
新会的历史在岭南五邑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中央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建制是在东汉末年,* 初叫"平夷县",可见当时的族群状况和经济、文化落 后的情景。大致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改名升格为" 新会郡",从此新会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 年了。那时的新会,管辖的地域比今天要宽广得多。 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清初,为了海防和经济开发、社 会治安的需要,新会县陆续一分为四,先后划分出台 山县(明弘治十二年,1499)、开平县(清顺治六年, 1649)和鹤山县(清雍正十年,1732)。 有意思的是,虽然鹤山也是从新会分出,然而从 19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台山、开平、新会的乡亲在 心理上长期不认同鹤山,华侨社会中流行的"四邑"并 不包括鹤山,反而是在行政上一直隶属粤西的恩平县 被拉了进来。 恩平县在古新会县的西边,处于珠江三角洲与粤 西丘陵山地的交界地带,其设县的时间与古新会同时 ,但是长期以来政区与新会两属。 这种行政区划与民众心理区划的矛盾,是地理和 文化、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鹤山民众喝的是西 江水,而流经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则是另一条 河流,四县同饮一江水,自然在文化、习俗、语言诸 方面就要相近得多。清朝雍正年间设置鹤山县,主要 是为了安置粤东的客家移民,至今当地的方言中还有 不少客家话的痕迹,而另外四个县的方言则比较一致 ,说"四邑话"。咸丰、同治年间,在今天的五邑地区 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土客械斗",前后长达十二年,亲 痛仇快,*后分布在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客家 人被强制迁出,只有鹤山的客家人基本守住了自己的 家园。这一事件成为拉大鹤山与新会、台山等四县民 众心理距离的助推力,历史的恩怨影响到了后来人。 -
岭南人文·性格·建筑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性格相表里,岭南人敏捷敢闯的思维,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地域、时代、文化、性格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本书总结和加强了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
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