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籁居忆旧
当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长于江南水乡小镇,少年时期与音乐结缘,后从前辈古琴大师张子谦、刘景韶习古琴。“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经历了文革“样板戏”的起起落落。 本书是成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叙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经历与耳目所接的当代中国社会,以及新中国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在艺术与政治中的选择。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既是一位古琴家的个人回忆,也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经历的缩影。书末附录《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关于“口述”的对话》长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来传承古琴艺术的经过。 -
秋籁居琴课
成公亮先生不仅是古琴演奏大家,更是音乐学者。本书是根据他在天津音乐学院讲课的录音整理。他以在文论中所表达的音乐理念为核心,针对具体曲目,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详细讲解技法动作的要领,进行技法与音乐上全面的指导。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成先生的教学,虽是讲解具体的琴曲,却是建立在整个中国音乐体系的基础上。他认为,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门类,中国音乐的诸多特点、特征,古琴音乐都有,这个系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古琴有它自身一定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要在强调它的某些特点的时候,忽略掉古琴音乐的基本规律。由于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深厚修养,成先生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与艺术语言,内容讲古琴,而其思考并不局限于古琴,追求的是用“中国的、我们自己的母语的语法来解释我们的音乐”。成先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度思考实际也启发了学琴人对艺术演绎的理解。 -
秋籁居琴话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