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破晓时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精神信仰,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文明破晓之时。
本书从宗教与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关系入手,描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代欧洲、古代中国、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地上古时期与宗教有关的民俗、神话、礼仪、史事、传说,从现象学的角度分类整理并做理论概括,由此探究宗教的本质。作者从现象本身出发,以历史/比较的形式展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并对史前文化和早期文明做出了整体性描述。而努力更多地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则是这部宗教现象学经典的主旨。
追溯祖先的仰望,直观宗教的本质,一部“宗教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一部比肩《金枝》的学术经典。历经三十年曲折,中文版推出。
-
在宗教与世俗之间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
★内容介绍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驱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巨大作用的研究”,作者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
◎重造关羽,解剖故事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追源溯流的典范之作。红脸美髯,一袭绿色长袍,一把青龙偃月刀,座下是赤兔马和关平、周仓,关羽这一妇孺皆知的标志性形象是怎么建构出来的?关公、关帝、关夫子、关老爷、美髯公、壮缪侯、崇宁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各种称谓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借关羽磨刀雨,龙王休想晒龙袍”,关羽与江南梅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黑白两道都敬奉关二爷、各国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他又为何亦神亦魔,既是保护一方百姓的护法神,又是具有暴力色彩的“恶魔”?
◎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关羽真实形象。从3世纪并没那么重要的横死的将领,到以“关公”“关帝”之名成为后来我国最重要和最广为人知的神祇之一,甚至绝不亚于观音菩萨,本书从关羽形象的历代演变出发,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还原了本初形象,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以关羽为例,辐射历代民间社会百态。各地对关羽崇拜的侧重点不同,历代的称谓也有差异,关羽只是一个范例,通过对关羽历代演变的追溯,运用社会学、历史学与民俗学的跨学科视野,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梳理与展现。
------------------------------------------------
★媒体评论
《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细节丰富,论证严谨,通过对关羽崇拜多重面相的考察,为研究帝制中国的集体记忆和宗教想象提供了著述范式,是该领域的里程碑。
——丹尼尔·伯顿-罗斯(Daniel Burton-Rose),《英国历史评论》
田海的著作是对关公崇拜演变的权威性考察,于对中国传统的信仰和暴力关系感兴趣的人来说,是绕不过去的参考书目。
——杰姆斯·博克(James Bonk),《信仰与暴力杂志》
很明显,本书旨在运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文字和实体史料的挖掘来还原当时的口头文化。田海主张,宗教生活独立于书面材料而存在……在一个文字与文明一样古老的文化语境中,其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吕敏(Marianne Bujard),《法国远东学院校报》
-
祛魅
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说中变得面目可疑。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书从思想史层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学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并考察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天演论来回应挑战,进而解释传统宇宙观的祛魅和信仰传统的正当性衰弱。
-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
故国之妖
接续古老而又隐秘的叙事传统,再现蹭蹬婆娑的千面人生
且愿妖怪们的命运,能少些蹭蹬,多些绚丽,正如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期许
四十五篇讲述妖怪始末转折的奇谭,百幅珍稀彩插,四色纯质纸精美呈现
——————————
《故国之妖》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说逸事的集子,书写中国古代妖怪,涉及妖怪的名目及习性,又有图像作为佐证。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他的写作令遥远的奇异的古代世界,与我们今日的生活有了勾连,也有了对照,是我们认识传统,定义传统的一个新方式。也是写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
于我而言,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在若即若离之间,妖怪实现了自身的意义。——盛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