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神的植物
千百年来,众神的植物是如何构成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经典话题与前沿科学研究结合,颠覆致幻植物经典文本
*400张罕见的彩色图片,见证世界各地原住民宗教仪式使用的致幻植物
*解密致幻植物的成分与属性,走近背后的文化习俗
在每种文化传统中,植物都因滋养、治疗效果而受到高度重视,致幻植物具有使人类进入意识境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被视为神祇赐予人类的植物。
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植物学、药物学和生化学研究,探索各地原住民文化使用的迷幻植物,介绍相关习俗、歌曲与舞蹈,堪称民族植物学的经典文本。书中包含400张罕见的植物与人物、仪式等的彩色图片,并有对致幻植物生化性质的分析。
-
行为的结构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一部早期著作。梅洛-庞蒂在本书中,试图对哲学史上重要的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的问题给出一种解决。他在书中主要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并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通过对人的身体的在世的讨论,解决身体、世界、他人、身心等许多哲学问题。具体来说,他在书中讨论了人的反射行为及其它一些高级行为,讨论了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等问题,从而对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问题提出了一种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解决。
-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本书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作者参照中日两国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综合运用样式学、图像学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具体年代、信仰内容及其源流、窟内尊像配置所体现的观念、北魏时代武周山石窟寺全景的复原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分析。
收录200余幅珍贵图片,融贯中日云冈石窟编年说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必读书目
◎作者再传弟子、美国史专家王希教授长篇作序,许纪霖、周濂、王绍光联袂推荐
◎译文准确, 还原作者犀利冷静的风格
★编辑推荐
反智不仅是美国的偏见,更是全世界的隐疾。
历经半个世纪、剖析美国反智心态根源与演变的里程碑式作品。带你领略一代史家的思想视野、深厚积淀和犀利文风。
★内容简介
“反智”不仅仅是理智一时受到蒙蔽的现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长久以来不同群体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对知识分子和智识呈现出的复杂心态。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领域对美国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反智”态度及其演变作了系统性梳理,依次讨论了福音派宗教运动、“专家”时代之前绅士阶层在美国政治领域的衰落、美国商人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变革。
他的观察细致,研究扎实,叙述生动,重温此书,我们会看到隐藏在“民主”“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之下的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美国历史和文化。
本书获1964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媒体推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
——余英时
[霍夫施塔特]对每个主题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种开拓性的效果:或者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将既有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或者为未来的研究设定议程和方向。他的写作拥有自己的风格:潇洒不失优雅,生动不失严谨,犀利之中含有诙谐,“文史不分家”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读他的史学著作,读者能同时感受到充满哲学意味的启示、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力度和文学的典雅。
——王希,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不疏离,不顺从,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同时成为时代中的人,这是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给自己和所有知识分子提出的任务。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美国与欧洲不同,缺乏贵族的传统,有悠久的反智主义传统。各种左翼或右翼的民粹主义,背后都有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本书从宗教、政治、文化和教育多个领域,深入叙述和分析了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敏锐地发现:反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主义,恰恰是那些具有智性的人物发明的。这就像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样,反智主义也是一种以智性包装的意识形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霍夫施塔特先生讲述的这个迷人故事,并非蛋头和愚人之间的粗糙争斗。它是一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的图景,展现了一个在被追求实用结果的理想支配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生活的样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踏上霍夫施塔特开启的宏大之旅将会是一次令人炫目的体验……正如他所说,反智主义深深植根于一开始的国家文化……如果你准备将美国生活看作是傲慢而开明的少数人和粗野的大多数之间的斗争,那么就读一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吧,它应该能矫正你的偏见。
——尼古拉斯•莱曼,资深媒体人、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
穿过针眼
★ 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发明者彼得·布朗全新力作
★ 罗马帝国历史和基督教史研究者、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 16页彩插 精装全译,晚期罗马世界的全景之图
★ 2013年度《选择》杂志“杰出学术著作”奖
★ 2013年美国教会史学会菲利普·沙夫奖
★ 2012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年度文化历史奖
耶稣教导他的信徒:“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然而到了罗马衰落之时,教会却变得无比富有。财富的涌入之于教会,是罪恶还是从事慈善的良方?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这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财富的知识史和社会史,为认识古代晚期教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编辑推荐】
《炼狱的诞生》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
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当信徒认为并非在死去之后便没有转圜余地,他的人生便发生了改变。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
炼狱信仰首先包含对不休和复活的信仰,还依赖于对死者进行审判,甚至二重审判的概念,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