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
-
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丛书拟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拟设置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又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又比、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栏目。每期悬置一个主题,邀请不同人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阐述常见中之不常见。我们长远的计划就是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专题研究,编辑相关的经典读物与文献索引,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和条件。这类主题包括“城市起源”、“移民与城市”、“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史”、“城市又化”、“城市政治”、“环境与城市”、“城币与乡村”等。 回顾与展望 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念:从伏尔泰到施宾格勒 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 都市史:回顾与展望 英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走向——兼评《剑桥英国城市史》 透视城市化 城市群体空间: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向 都市文化 街道的面孔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与民主政治述论 亚细亚羊圈的异兽:古代扬州城市文化 尴尬的自在——以《汪利穰卿笔记》为中心看近代沿海市民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 都市、群众与新文学的“运动”形式 都市文化与媒介——从符号与媒介的角度对都市文化的定位 民众史 大众文化:现代都市的文化主潮——兼论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都市软实力博弈之一 上海文化 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 “上海”与电影 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 近代上海民间公共卫生宣传 举办生大比赛对上海城市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一个都市记忆中的生态艺术 在明代城墙下 都市:生态设计的大“秀”场 评论 城市与社会变迁 文献与史料 海外都市文化杂志指南 -
城市的世界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将在当代西方都市研究的背景下讨论都市与文化问题,每辑都将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收入的论文和译文字数不限,并且重点介绍一位在都市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本书以"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为题,介绍的重点人物是列斐伏尔。《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是由包亚明所编著的。 -
租界里的上海
本书是一本关于近十几年来有关租界史与近代上海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论文:一、租界与经济;二、租界与文化;三、租界与社会;四、租界对外关系;五、租界机构和管理。从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多方面揭示了租界对近代上海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此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所裨益,同时对当代上海的建设,也不无启迪一样。 本书介绍了近代上海外国租界的发展历史。1845年至1943年期间租界的存在是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租界从其开辟、发展,演变到消亡,历经上百年时间,从这百年沧桑的起点开始,上海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向外国列强开放的口岸城市,走上了一条充满屈辱、悲壮的发展之路。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