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回家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
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
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最高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典藏版)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持久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极大的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这位研究二战红军的最高权威,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格兰茨杰出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使用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来源,决定性地阐述了东线这场标志性战役的开始阶段。他梳理了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撰写出一部具有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的著作。乔纳森·豪斯是一位专注于20世纪战争的作家,他以额外的文字和见解大大强化了格兰茨的描述。
希特勒最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而是该城南面的高加索油田,因而将他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一部夺取位于侧面的斯大林格勒,另一部占领油田。格兰茨首次揭示出斯大林对此的应对,他命令红军奋起抵抗不得后撤,这引发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德军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便在这些战斗中遭到严重消耗。格兰茨指出,尽管前进中的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但苏军不断发起反击,阻止德军的推进,其激烈度远超世人所想,最终在斯大林格勒门前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部全新、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以及后续两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 决战:苏德战争1942年9月—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最后的较量 第一册:苏德战争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最后的较量 第二册:苏德战争1942年12月—1943年2月》)将大大更改并拓展我们对这场尘封的世纪之战的理解。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持久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极大的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这位研究二战红军的最高权威,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格兰茨杰出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使用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来源,决定性地阐述了东线这场标志性战役的开始阶段。他梳理了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撰写出一部具有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的著作。乔纳森·豪斯是一位专注于20世纪战争的作家,他以额外的文字和见解大大强化了格兰茨的描述。 希特勒最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而是该城南面的高加索油田,因而将他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一部夺取位于侧面的斯大林格勒,另一部占领油田。格兰茨首次揭示出斯大林对此的应对,他命令红军奋起抵抗,不得后撤,这引发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德军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便在这些战斗中遭到严重消耗。格兰茨指出,尽管前进中的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但苏军不断发起反击,阻止德军的推进,其激烈度远超世人所想,最终在斯大林格勒门前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
山顶上的男孩
就算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会是你的信徒。
-
☆ 全球畅销7000000《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作者新书,震撼千万读者!
☆ 入围“2016年爱尔兰年度最佳青少年文学奖”决选名单、“2017年英国卡耐基文学奖”。
☆ 版权已输出全球24国: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 本、俄罗斯、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荷兰、巴西、新西兰、斯洛伐克、加泰罗尼亚、斯洛文尼亚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男孩的故事。当皮埃罗•费舍尔成为孤儿时,他不得不离开自己在巴黎的家搬去德国,和他的姑姑碧翠丝住在一起,他们在这个山顶上的富有人家做佣人。但这并不是寻常年间所发生的事情,这是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这也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这里是贝格霍夫,阿道夫 ·希特勒的家乡。由于生活在希特勒的控制之下,并受到希特勒的言传身教,这个原本善良、淳朴的男孩,陷入一个越来越危险的世界。
-
【媒体推荐】
-
爱不释手,惊艳之作。——《纽约时报》
-
情感丰沛、真挚,特别适合青少年及成年读者。——《悉尼先锋晨报》
-
你将陷入这个故事,见证一个男孩的成长,感知他生命不能承受之苦难及悔恨。——英国《卫报》
-
毋庸置疑,伯恩的故事感染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美国《书目》
-
在纳粹的尖刀下,纯真遍体鳞伤。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悬念重重、直击心扉。与《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不相上下。——美国《学校图书馆》
-
伯恩最擅于考验人性的弱点。短短十页升华而成的尾声,简练、惊艳,让人过目不忘。——英国《独立报》
-
钢琴师
1939年9月23日,波兰电台的最后一场直播曲目是由年轻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演奏的肖邦C大调梦幻曲。他的演奏被德军的炮弹打断……
他的家人全部被送往特雷布林卡处死,一位爱好音乐的警察认出了他,因此唯有他幸免于难。他如孤魂野鬼一样,在华沙犹太区的残垣断壁和成堆尸体之间东躲西藏。虽然饥饿、恐惧、疾病、孤独、绝望如影随形,但是他怀着对生存和音乐的渴望,几次绝地逢生。最后,在一位德国军官的救济下,他苦撑到了战争结束。这位恩人却在七年后命丧战俘劳动营。
战后,什皮尔曼将这段骇人听闻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城市之死》的作品,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记录了这几年间华沙犹太人及华沙城的悲惨命运。因为承载了太多个人的痛苦,什皮尔曼完成书稿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此书1946年出版,却遭到波兰政府当局查禁,迟至五十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师》重新发行,并一举登上了国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根据原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囊括了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
伊万的战争
《伊万的战争》是第一本将普通俄国士兵的经历置于苏德战争东线战场叙事中心的书,书中流露出的对战争的反思拥有重要的意义。书中所谓的伊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俄国步兵的抽象代表,但他以一个人的形象在书中呈现,讲述了苏军士兵在二战诸多惨烈而残酷的战事中的亲身经历,不仅拨开了苏联战时宣传的扭曲本质,也将尊严还归于红军中最普通士兵本身。 对那数百万于危难时刻奔赴战场的红军士兵来说,作为胜利果实受益者的我们几乎无从得知他们来自哪里,更不用说他们信仰什么又为何而战;我们也无从得知,在这样一场战争中除了经历生死,还有什么别的什么考验,经历一场这样的战争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种非人的暴力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我们无从得知当士兵们聚在一起时会谈论什么,分享怎样的经验、玩笑与民间智慧;我们也无从得知,他们心中是否有一方隔绝炮火的庇护所,他们所思所梦的是怎样的家园,又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爱着为他们所爱的人? 在这部有野心的、启示性的作品,凯瑟琳?梅里戴尔基于对苏联及德国有关档案的研究,特别是对数百位二战老兵的采访,讲述了这“特殊的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向我们揭露了这群平凡士兵在残酷战争中的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