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欲、伦理与权力
《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报告和文章大部分最初都是以英文在学术期刊里发表,但许多研究对象却是香港的华人,这些议题更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作者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以简体中文出版,期盼能创造更广阔、包容和开放的讨论空间。《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结集了两位学者在回望自已曾走过的学术路程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和调整的反思。《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包括导引、身份认同与权利、关系多元性及欲望。 -
不同的声音
此书是能够让我们更深入、更完整地理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一本最流行的必读书籍。作为是本世纪西方世界被引用最多、争议最大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作者的理论也必将在我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此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前瞻性,是一部面向新世纪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书中解读和研析了心理学理论和妇女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把进步或美德同分离或者独立联系起来,在心理发展或者健康名义下倡导与妇女分离的心理学发展理论是危险的,这种观点在科学的装饰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假象:分离或者与妇女脱离关系是有益的。作者认为:人们正在经历着通过放开妇女的喉咙,去改变世界的声音,并由此开始一种新对话的历史进步的一部分。此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讲述了妇女在男人生命周期中的位置;第二章谈到关系的意象;第三章说明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第四章写的是危机与转折;第五章谈妇女的权利与判断;最后一章总结了成熟观。吉利根以女性的体验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种关怀伦理学,让人们能够听到女性对自我和关系的描述。 -
女性特质
女性特质是什么?女性何以与男性相区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永远都是被设计来取悦于男人,以突出男性的阳刚、力量和权力的。三寸金莲的纤纤细步,其精妙就在于反衬男性的健步如飞;用束腰带束起杨柳小腰,为的就是让女子看起来弱不禁风;冗长而累赘的圈环裙和窄底裙,还有拖地长裙,其设计的目的无非是把女人的双腿包裹起来,使之行走不便;各种增白霜使不同肤色的女性看上去成了“月光美人”,相形之下,男人看上去更阳刚……在这个世界里,强权的美是建立在对柔弱无力的赞美上! -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雅克·拉康,世称“法国的弗洛伊德”,后现代心理分析的关键人物,批评界对他的评价颇有分岐,褒贬不一,有的对其大加挞伐,有的则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弗洛伊德之后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家。“后女性主义”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其意义既可以指大众媒体对传统女性主义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所做的一种回击,也可以指另外一个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即女性主义针对顽固的男权主义以及女性被边缘化这一倾向对自身所做的重要定位。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均常被人误解,但除此之外它们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这个问题的中心议题即是“身份”问题。拉康首当其冲极力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性别身份具有“相互作用”(transaction)的性质,完全不受生物本性的影响。因此关键就要看女性主义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肯定性(affirmative)身份。在这个问题上拉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为女性确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位置,而且在批评肯定性性别身份的同时,他并没有完全消除或者说解构肯定性性别身份本身。本书作者伊里莎白 赖特就是希望在拉康思想的指引下对此过程作一清晰阐述。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is a history of ideas about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ani E. Barlow tracks the categorie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developed to think about women and connects these paradigms to transnational debates about eugenics,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psyche. Contending that Chinese feminism has a basis in eugenicist thought, Barlow describes how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during the 1920s lent the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an urgency by suggesting that women should choose their own sexual partners;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it was argued, depended in part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natural selection. Barlow demonstrates that feminism has been integral to thinking about the 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she shows that Chinese feminism both borrowed from and contributed to emerging feminist formations around the world. Bringing together social theory, psychoanalytic thought, the ethics of mass movement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Barlow reveals how Chinese feminist theory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social upheavals of colonial modernity, revolution,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 socialism. She discusses prominent Chinese feminists, including the fiction writer Ding Ling, who was,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a leading revolutionary;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theorist Gao Xian; the literary scholar Li Xiaojiang, a major proponent of women's stud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cultural critic Dai Jinhua. Barlow'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feminism provide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and significant feminist movements in modern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