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者镜像
《"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以西方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进入好莱坞电影史,探寻了华人女性形象演变的特点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的关系。发现貌似繁多的15种华人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电影史中具有普遍的内在相似性,她们在一对孪生的“滞定型”形象——“妖魔”和“天使”之间摇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被西方人“建构”和“想象”,其核心是指向“她者”,从中投射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欲望与恐惧,反映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侧影和状态。《"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立足对人类生存境界与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试图揭穿这一权方运作下的话语机制,提出“以道观之、何贵何贱”的诘问,倡导东西方文化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协作、互敬与互动。 -
女性电影史纲
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已在电影研究中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不断发掘出振撼人心的女性电影作品,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男性影评家的观点。 本书为同济大学“十五”规划教材,作者全面介绍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历史;女性电影理论和分期;女性电影创作综述;女性电影记录片;女性另类电影和实验电影,集学术性,资料性,教学性为一体。 -
激情的疏离
译序 激情的碰撞,理性的疏离 鸣谢 导论 激情的疏离 第一章 先驱者与开端 第二章 迷恋的结构:意识形态、再现与无意识 第三章 女性观众,情节剧和“女性电影” 第四章 文本协商:观众位置和受众解读 第五章 幻想,恐怖与身体 第六章 重读差异一:想像女同性恋欲望 第七章 重读差异二:种族,再现与女性主义理论 第八章 后现代怀疑主义 参考文献 人名与概念术语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波伏娃与《第二性》
《波伏娃与第二性(中英双语版)》主要内容: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西蒙娜·德·波伏娃,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波伏娃与第二性(中英双语版)》最重要的观点。 -
民国女性之生命如歌
天才女作家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这不只是她个人的郁闷,而是民国女性共同的悲愤。这部为民国女性精心撰写的专著将乱世里中华女性的凄美和悲伤、刚强和勇毅、挣扎和奋进的生命历程全方位勾勒出来。 虽然中华民国只有三十八年,但在这战乱频仍、天灾迭至的三十八年间,民国女性作为典型的弱势群体用数以吨计的血和泪书写了辉煌而又悲怆的篇章。她们冲新局面封建专制和传统礼教的罗网,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完整的人格和平等的地位,付出全部心血,作出大量牺牲,终于拯救了沉沦已久的精魂。这本书介绍了当时各阶层女性的醒悟和挣扎过程。最先解放手脚,开启灵智的是大家闺秀,她们堪称民国时期最炫目的“新新人类”。中华女性争回读书就学的权利后,冰心、刘和珍等先进女性竭力收复各项丧失已久的天赋人权。接着介绍超级明星、文艺女性、职业女性和青楼女性在凄苦的乱世中一步步艰难地摆脱束缚,亮出她们的真本色。 这本书配有民国女性的照片,她们的美貌、智慧和独特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呈示在我们面前,是如此真实和醒目,但也很揪心。也许看完这本书,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生命如歌。 -
化名奥林匹亚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