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止信仰
奈保尔重访印 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不介入、不评价,通过受访人自己的讲述,将家族与个人故事娓娓道来。从国家领导者、宗教领袖、外来移民,到出租车司机、学生、乡村农民,他们身处战争、社会转型、信仰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在去与留面前游移不定。奈保尔用简洁且深刻的笔触,将个人的“小历史”与社会的“大历史”融为一体,一幅画卷缓缓拉开。 -
在信徒的国度(上)
一九七九年年中,V. S. 奈波爾取道亞洲大陸,輾轉七個月行旅,並以這段旅程為基礎,探索四個伊斯蘭國家的常民生活與文化,以及四國內部波瀾起伏的政治激流:伊朗,革命的怒火與歇斯底里持續延燒﹔巴基斯坦,自從標榜為印度裔穆斯林建立祖國,獨立建國以降,三十二年來,還是宿命性的一籌莫展,萎頓於未開發狀態﹔馬來西亞,政局由穆斯林獨攬,經濟卻由構成全國百分之五十的華人寡占﹔印尼,無解於穆斯林身分與文化根源之衝突,困惑於不到四十年間,四朝執政(其中兩番遭到外來政權把持)之興替與殺戮。奈波爾描繪了一個與現代世界格格不入的伊斯蘭教世界,其間唯一動力來源,只有堅此信念、窮且益堅、深信不移的信仰意志。 -
奈保尔家书
这是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 七个子女中,两个儿子获最高国家奖学金入读牛津,其中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个女儿,长女获奖学金留学印度,四女和幺女在英国获得学位,三女高中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五女放弃医学奖学金,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他是不得志的记者,从未正式出版过一本书的作家,七个孩子的爹,一辈子穷困潦倒。 他对好不容易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儿子说:不要害怕成为一名艺术家。 他的女儿们没有嫁妆,只有父亲借贷供她们拿到的学历和一份可以自立的职业。 他爱养花,爱赏画。他总不忘嘱咐孩子们相互多写信。 他对把回家的路费挥霍光的儿子说:“我真的很想你,但我理解你……” 他就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的父亲,老奈保尔。 除了穷,老奈保尔真是个完美而伟大的父亲! 这本书,就是奈保尔父子的通信。 -
印度:受伤的文明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
在信徒的国度(下)
一九七九年年中,V. S. 奈波爾取道亞洲大陸,輾轉七個月行旅,並以這段旅程為基礎,探索四個伊斯蘭國家的常民生活與文化,以及四國內部波瀾起伏的政治激流:伊朗,革命的怒火與歇斯底里持續延燒﹔巴基斯坦,自從標榜為印度裔穆斯林建立祖國,獨立建國以降,三十二年來,還是宿命性的一籌莫展,萎頓於未開發狀態﹔馬來西亞,政局由穆斯林獨攬,經濟卻由構成全國百分之五十的華人寡占﹔印尼,無解於穆斯林身分與文化根源之衝突,困惑於不到四十年間,四朝執政(其中兩番遭到外來政權把持)之興替與殺戮。奈波爾描繪了一個與現代世界格格不入的伊斯蘭教世界,其間唯一動力來源,只有堅此信念、窮且益堅、深信不移的信仰意志。 -
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21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老爸很有关系。虽然儿子的写作才能绝非做父亲的所调教,但他在每封信里都流露着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