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国度
“未来是一个洞,我正在往里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代表作
入选布克奖五十周年五大杰作
最冷静的文学眼光与最清醒的作品。——《纽约时报》
------
水是黑的,船是白的,灯光闪烁。船上,很深的底层舱里,人人都觉得自己像个囚犯。灯光昏暗,每个人都躺在 自己的铺位上。早晨起来,海水是蓝色的,但看不见陆地。船到哪里你也到哪里,你再也不会是个自由的人。船里散发异味,像呕吐物,又像餐厅后门腐臭的味道。船日夜兼程。海水和天空都渐渐失去了颜色。
------
我以前随波逐流,不觉得自己是独立存在的。后来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决定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获得了自由之后,我不过是认识到一点:我有一张脸,有一副身体,我必须养活这身体,给这身体穿上衣服,年复一年,直至它消亡。
“命运总是这样欺骗我们,让我们错觉自己有能耐。”
------
内容简介
本书是V. S. 奈保尔以流离失所为主题创作的一组作品,包括一部以在非洲的英国侨民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两则关于印度移民在华盛顿、在伦敦的短篇小说,以及首尾两则作者在地中海和埃及期间书写的日记片段。
《自由国度》讲述了两个英国白人——原殖民政府的公务员鲍比与一位殖民官员的妻子琳达——从一个正处于部落战争中的非洲国家首都开车返回南方公署安全区的经历,途中两人目睹部族的屠杀、经济的瘫痪、社会的混乱无序。他们原本是享有特权的局外人,但也随时可能变成涉身危险的受害者,与此同时,他们对非洲的态度也在向往与恐惧、同情与厌恶之间摇摆不定。《合众为一》中,印度厨师桑托什随雇主来到华盛顿,取得了美国公民的合法身份,却陷入更大的失落和空虚。《告诉我,该杀了谁》则讲述了一个男人为了资助在伦敦读书的弟弟,从西印度群岛的乡村远渡重洋来到伦敦打工,最终发现弟弟的梦想只不过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谎言。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去往殖民地,还是从贫穷乡村来到繁华都市,几个故事的主人公背井离乡都是为了寻找自由,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陷入了更深的迷惘。
各界评价
奈保尔的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奈保尔讲述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自身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他对语言的运用精准而优美。——《泰晤士报》
奈保尔的《自由国度》,像是昨天才写下的,譬如当中触碰的难民问题,一点不过时。——英国作家、编辑、书评人罗伯特·麦克拉姆
一部对形形色色的人精准而又清晰的观察报告。——Amazon读者
他的作品如此清晰和精确,如此契合人性在每一刻的细微差别,让你觉得自己像是吸入了某种物质,所有感官都一下子变得敏锐了。——Amazon读者
作家中的作家。——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
托尔斯泰式的灵魂……在所谓的第三世界中再也没有比他更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了。——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
-
抵达之谜
诺奖得主奈保尔十年隐居笔记 现代版《瓦尔登湖》 《抵达之谜》像《瓦尔登湖》一样,字字句句都如空气一般清透,同时又伸手可触。 —— Goodreads 世界急速流转,一切都在不断被拆除、重建,每个生命都疲惫不堪, 去往何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奈保尔赤裸裸地展现了他生命中的孤独、脆弱、焦虑,以及他敏锐细腻的感受,这是作为作家的他所拥有的资质,也是作为人的他所承受的负担。——《出版人周刊》 这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他远离尘嚣,栖居在英国的一座乡村庄园。回忆这段宁静单纯的岁月,他写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视或遗忘的人和事,他写死亡和离去,写更迭的四季、盘旋的乌鸦、映衬在蓝天下的奶牛。忧伤而优雅的记叙和深邃的所感所思融合在一起,意蕴无穷。如果说这位文坛大师的其他作品让你畏惧,那么《抵达之谜》会让你深深地爱上他。 "我感觉时间在变。最初来到这里,时间是如童年时期那样被拉长的。第一个春天包含了太多清晰的东西:苔藓玫瑰、孤零零的蓝色鸢尾和我窗下的牡丹。我期待季节更迭,新的一年到来。接着记忆开始混杂,时光开始飞驰,岁月开始交叠,使我难以分辨回忆中的时间。我看到世界在流动,人的生命是一系列偶尔交织在一起的轮回。" -
不止信仰
奈保尔重访印 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不介入、不评价,通过受访人自己的讲述,将家族与个人故事娓娓道来。从国家领导者、宗教领袖、外来移民,到出租车司机、学生、乡村农民,他们身处战争、社会转型、信仰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在去与留面前游移不定。奈保尔用简洁且深刻的笔触,将个人的“小历史”与社会的“大历史”融为一体,一幅画卷缓缓拉开。 -
南方的转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唯一美国游记 ★“美洲三部曲”之三 ★这里有如此多的错误、罪行和艰辛,但人们仍将其视为“家”。 ★那么多陷阱,那么多人要满足,那么多矛盾要解决,那么多毁灭的可能性。成就是巨大的,但代价是什么? ★永远不能踩在别人脊背上向前进。我们都需要肩并肩站在一起。 四个月中,奈保尔探访了美国南部的七个州,走访了多个著名城镇: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从纳什维尔到教堂山。 奈保尔带着他一贯尖锐的洞察力,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走访了普通人、政府官员、民权运动领袖和庄园主后代等,所讲述的故事涉及南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既是旅行见闻,也是口述史。在奈保尔笔下,美国南方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民权运动之后,这里的种族问题、经济走向、文化氛围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有些只是从外在转向内在,依然深藏于南方生活的底层。 ★奈保尔笔下的美国南方是奇特的混合体,个体与群体,绝望与嬉闹。部分旅行见闻,部分口述历史,部分经由反复思考的漫谈……奈保尔作为一位“局外人”,描述了令人感到惊奇多元的文化碰撞。——《出版人周刊》 -
超越信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享譽國際的作品: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等四國見聞錄。 在印尼,奈波爾發現村野中人,他們在回教和科技的影響下,喪失了自己的歷史。在伊朗,他發現一種宗教專制,這種制度對人民的迫害和沙皇殊無二致。奈波爾在伊朗還遇見一些人,這些人對宰制他們日常生活每個層面的宗教規定已厭煩透頂。巴基斯坦──在悲劇性地實現回教再創的幻想之後──繼承了不共戴天之仇,繼承了皇宮,也繼承了古老的殘暴;接著齊亞總統又用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億美元製造宗教恐怖。在馬來西亞,「回教青年組織」依舊存在,甚至蒸蒸日上,人們不論在身心或地理環境上,都希望擺脫天人交戰,並努力實現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從精神虛無中活出真正的信仰。 本書所談的是當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皈依回教的影響,書中人物眾多,情節動人,全用奈波爾自己的方式呈現。回教是阿拉伯宗教,回教對皈依信徒有阿拉伯式的要求,因此所涉及的層面不單只是私人的信仰問題,還包括阿拉伯回教對皈依國家的歷史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皈依的回教徒(不是阿拉伯人的回教徒)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
幽黯国度
在奈保尔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于是,他便写了《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 他在《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里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他的内心,读来具有无比的乐趣…… 有一种人,远离了家园,但是他却比家乡的任何人更了解这个地方:作者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