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
清代民间宗教的信仰体系,是长期的历史产物。民间宗教各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融合各宗教的信仰及丹道思想、民间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诸佛仙圣临凡救劫为核心内容,具有多神崇拜特色的动态的信仰体系。作者将历史透视与现实思考结合起来,对民间宗教的内容知识、生活逻辑、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进行综合阐释。 -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
《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叙述了1368年至1912年间太湖平原环境的变迁而导致的城乡变迁,展示了人、环境、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地展现近五百年来这个地域中环境与社会两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反作用、环境对于社会的再影响,故择取的考察面,仍侧重于社会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史、慈善事业史、疾病医疗史、农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套装共4册)
1990年8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由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三谷孝教授与南开大学历史系魏宏运教授共同牵头组成的“华北农村调查项目”正式展开,至1995年9月结束,这一调查活动长达五年之久。中日学者先后赴北京市房山县吴店村、顺义县沙井村、天津市静海县冯家村、河北省栾城县寺北柴村及山东省平原县夏家寨村考察访问,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调查机构对上述五个村庄的调查资料基础上,把考察的时间范围向后延续至1990年代,对近百位村民进行了口述访问,积累了大量口述与文字资料。这一研究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与日本“满铁”调查资料的衔接,构建20世纪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心理变化的实态,与传统的文本研究不同,它旨在“让农民叙说他们的20世纪史”。 参加调查的日本学者最早汇编了北京市房山县吴店村的调查访问记录,并以《农民が语る中国现代史》为名由日本内山书店于1993年出版(三谷孝主编)。此后,又以《中国农村变革と家族·村落·国家——华北农村调查の记录》(第1、2卷,日本汲古书院1999、2000年版)为名,出版了项目组在寺北柴村及沙井村、后夏家寨和冯家村的访谈记录,两卷调查记录都由三谷孝主编。出版后引起较大的学术影响,有人称之为这是继日本“满铁”调查资料汇编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之后、对于20世纪中国华北农村实态进行考察的又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 日文版调查资料的出版,引发了日本史学界考察并研究中国农村变迁的热潮,也引起了出版中文版资料的呼声。2005年以后,已离休的魏宏运夫妇带领几位博士生,着手展开调查记录中文版的编辑工作。根据访问时的中文录音记录,参照日文版资料,对人名、时间和话语作了补充、核实和订正工作并完成了初稿。2011年,受魏宏运先生委托,江沛教授负责全书编辑工作,并全部书稿进行了最后的审核及校订。《调查记录》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泽华和张国刚、李治安教授的呼吁下,纳入了南开大学“211”工程项目,并商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卷内容是当时在寺北柴村的调查访问纪录。第2卷是当时对沙井村和吴店村的调查记录,第3卷是当时在后夏家寨村和冯家村的调查访问纪录。可以说,中文版比日文版有些方面更丰满、也更准确一些。 -
中国社会通史(共八卷)
-
走向田野与社会(修订版)
社会史的研究越走向深入,“田野历史学家”的工作就越显重要。这部论集是以近代山西社会的水灾、水案,集体化和晋商等专题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注重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史料、解读史料,展现出历史学对地方社会变迁的理性关怀。对于近代以来山西社会历经剧变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本书从多个侧面做出了细致的观察和解析。 本书初版于2007年,经过近年的研究,作者对书中的若干专题均有进一步的深化,并新增六篇论文,更新为修订版。 * * * 行龙和他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过去十多年中,通过系统收集中国农村资料和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史,在中国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本书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体现。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中国历史以及运用新材料、新方法来研究重大课题的学者来说,都会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新潮流和新方向。本书以近代山西农村为对象,采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达到了本书作者力图通过研究来“发现历史”的宏愿。这是一本成功之作,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学者在“走向田野与社会”方向上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清华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座教授 李伯重 对于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者来说,《走向田野与社会》是一部开卷有益的重要著作。这部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的著作,兼具理论思辨深度与个案研究的丰富性,展现了学有所本、传承发展的独特学术风格。该书所蒐集、利用的大量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也是弥足珍贵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春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行龙教授带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团队,别辟蹊径,经过多年深研精思,围绕“水”资源的争夺、分配和输送模式进行分析,逐渐打造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研究架构,重建了山西历史演变的独特风貌。近期他又把研究视野延伸到了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对大量基层档案和各类史料的解读,力求突破区域史解释的限制,试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新革命史”研究有所贡献,这本文集就是其治学风格的一次集中展示,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杨念群 -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编四章主要论证农业结构的转变。 第一章,首先从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考察明初太湖南岸湖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其中包括气候、土壤、地形、交通以及生等方面。分析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桑蚕业兴起的关系。 第二章,从农业内部发展的逻辑需要,考察明代以来以肥料为代表的太湖南岸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认为,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效用已难以提高。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道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的生存经济伦理,分别考察了“安全第一”的经济原则与“回避风险”的经济原则在农民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二编第三章主要考察由农业结构的转变所带动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 第五章 考察桑蚕业兴起之后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链及其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从而论证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已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完整、地域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有序的经济系统。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考察了区域经济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绸领和市镇。对绸领这一角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乡村手工业的性质;对于若干典型市镇内涵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客观展望江南市镇的发展前景。 第三编四章主要论述由经济结构转变所引发的乡村的社会变迁。 第八、九、十、十一章分别从家族人口、土客关系、区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若干侧面考察了太湖南岸地区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