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异相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
巴黎的重生
十九世纪的巴黎以肮脏、拥挤和危险著称。从1848年到1870年,法兰西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改造时期。新巴黎的幻想来自拿破仑三世,他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才掌握了绝对权力。但他的计划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直到他找到合适的人选——奥斯曼男爵。奥斯曼不顾争议,不计重大代价,强硬地推动这项宏伟的计划。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兴建街道、广场、公园、教堂和公共建筑物。卢浮宫扩建了,圣母大教堂修复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杰作加尼尔修道院建立起来,拿破仑三世的愿景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巴黎大部分来自这短暂的22年。1870年,奥斯曼被政敌推翻。几个月后,拿破仑王朝崩溃,一个时代结束了。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这段历史。 全书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要人物发展线索,包括拿破仑三世、奥斯曼男爵、欧仁妮王后、第二帝国时期的政要和商业巨头、建筑师和艺术家等;一条是主要城市风景改造和建设线索,包括主要街道、教堂、剧院、公园、市场、社区、行政机构等建设的来龙去脉;一条是经济线索,即奥斯曼如何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使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这其中又存在哪些漏洞和争议性问题。 -
西欧中世纪史
中世纪史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有悠久传统,通史著作已有很多,蒂尔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欧中世纪史》以其识见之高明、选材之博洽、叙述之生动而独树一帜,历经半个世纪的修订完善,常销不衰,是欧美大学用作中世纪史教科书的首选。 本书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各方面的历史脉动,及其对近代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深刻影响。 两位作者均为享誉已久的中世纪史权威学者。佩因特以细致生动的叙事见长,蒂尔尼的专长是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研究。在佩因特初版基础上,蒂尔尼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加以补充,文哲、艺术之外,增加了教会史、法制史和政治思想史等内容。 本书自1953年问世至今,不断修订再版,畅销半个世纪,是目前欧美各大学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大学教科书,详略程度适合国内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明史家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当取材,信手拈来,叙述文笔轻松自如,是本书显著优点。 -
农民日记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记录_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书中那些已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得再觅的历史证物,那些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让人忍俊不禁的风俗习惯,无不透射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一片农民的赤忱跃然纸上,读后使人震惊、感动、欣喜、沉思。 -
革命將至
《革命將至》從近年來法國和歐洲的社會抗爭聲浪中醞釀而出,由匿名的「隱形委員會」寫成,承襲居伊‧德波(Guy Debord)優雅文字風格,提出「資本主義文化即將崩潰」的論點,是非常具有煽動力的革命小書。 這本書被法國政府指稱為恐怖主義手冊,並且以此為由,強行逮捕可能的嫌犯作者群。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形容他們自己是集體聲音的代言人,譴責當代犬儒主義和現實。《革命將至》也為散布無政府主義提出行動指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完整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文明,並指出金融海嘯和環境惡化,都是資本主義衰退的徵兆。第二部分則為反資本主義革命提出具體行動方針。隱形委員會提出的革命活動為人民消減政府權力、阻止經濟活動,以及消滅警力。 《革命將至》在世界各地引起非常大的影響。在美國,一群無政府主義者某天闖入邦諾書店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分店,就地舉辦「《革命將至》新書發表會」。在《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活動之後,福斯新聞電視台脫口秀主持人葛倫‧貝克(Glenn Beck)也三次以這本書為主題主持節目。2010年9月,比利時的國家戲劇院把這本書改編成舞台劇。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王智明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 -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The meaning that people attribute to things necessarily derives from human transactions and motivations, particularly from how those things are used and circulated.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examine how things are sold and trad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both present and past. Focusing on culturally defined aspects of exchange and socially regulated processes of circulation, the essays illuminate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find value in things and things give value to social relations. By looking at things as if they lead social lives, the authors provide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how value is externalized and sought after. They discuss a wide range of goods - from oriental carpets to human relics - to reveal both that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everyday economic life is not so far removed from that which explains the circulation of exotica, and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economies and simpler, more distant ones is less obvious than has been thought. As the editor argues in his introduction, beneath the seeming infinitude of human wants, and the apparent multiplicity of material forms, there in fact lie complex, but spec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taste, trade, and desire. Containing contributions from American and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ists and historians, the volume bridges the disciplines of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conomics, and marks a major ste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sis of economic life 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t will appeal to anthropologists, social historians, economists.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