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乱中的地方权势
何文平编写的《变乱中的地方权势:清末民初广东的盗匪问题与社会秩序》分六章。第一、二章从盗匪的规模、活动方式、群体状况及盗匪问题的特点等方面,考察、分析清末民初广东的盗匪现象;第三章着重分析晚清广东地方政权应对盗匪问题所处于的“困境”状态,从社会控制力的角度揭示清王朝专制政权的衰微;第四章考察盗匪问题与清末民初广东革命运动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背景下对盗匪问题的一种特殊社会反应,分析了政权的更替对社会控制的影响;第五章探讨的是盗匪问题背景下,民国初期广东地方社会武力化的两种主要途径及其后果,反映地方社会应对盗匪问题的实际效果与社会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由盗匪问题解析近代社会的转型。 -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社会变迁中的贵族
本书把16—18世纪的英国贵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构成与特征、数量与流动、社会特征、社会地位与作用四个方面入手,展示了英国贵族在社会整体结构变迁中的地位与命运,揭示了社会转型与贵族阶层演变的互动关系。 -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
-
变动时代的乡绅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
亦神亦祖
本书从超越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作者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仪专家参与、建筑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