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酒屋的诞生
◎酒乃扫愁帚,治愈当属居酒屋
点三四合温酒,冷奴豆腐配上味噌汤,
掀开绳暖帘,总有个位子在等你
◎一部日本居酒屋小史,浓缩社会变迁与人情百态
◎徐静波、沙青青、殳俏 诚挚推荐
············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居酒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夜间营业禁令、酗酒禁止令,还是频繁遭遇的敲诈勒索与赖账,都没能压垮江户人对居酒屋的热情,“酒乃扫愁帚”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在江户时代,什么酒最受欢迎,可以搭配哪些菜肴,经常光顾的客人是哪些人,又与今日居酒屋有何异同?
打开《居酒屋的诞生》,重返江户时代,探究居酒屋俘获人心的奥秘,透过大量插图与俳句,一窥江户市民文化。
-
命运之痒
蚊子是人类历史中的令人生畏的杀手。按照死因排名,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蚊子而死亡的人数约为200万。蚊子吞噬了我们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恐龙等许多动物因蚊子而走向灭亡。蚊子并非孤立存在,由于自然与社会原因,相应历史事件应运而生,蚊子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命运之痒:蚊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为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新视角,讲述了蚊子在人类历史上的统治,你将按照年代顺序,踏上一条饱受蚊子之苦的旅程。蚊子因其传播毒性强且进化程度高的疾病,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决定了关键战争的结果,影响了宗教和经济的发展。蚊子从汉尼拔手中拯救了罗马人,从蒙古人手里解救了欧洲,其引发的蚊媒传染病帮助海地赢得独立,也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为了对抗蚊子引发的疾病,人们发现了咖啡和茶的妙用,进而推动了咖啡和茶的产业发展。
为了抵御蚊子的致命叮咬,人类开启了对医疗、卫生、科技的不断探索。蚊子促使我们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人类世代相传的疟疾防御机制逐渐形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或许可以让人类避免命运之痒。但是即使面对现代科学与医学,蚊子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动物。全球自然气候变暖速度加剧,蚊子开辟了新战线,进入曾经不受蚊媒传染病困扰的区域展开行动。我们不得不承认,讨厌的蚊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它让我们看到昨天的世界如何改变并塑造了人类的今天。
-
劫后“天堂”
茶馆、菜馆、烟馆、旅馆,为何会在沦陷后的苏州愈加兴盛?这些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沦陷区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那动荡的八年?对伪政权统治沦陷区又该如何进行评价?
本书对焦沦陷区城市中的普罗大众,揭示战争阴霾与畸形繁荣交织下的城市生活真相。
【图书简介】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本书看点】
1.城市史、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新近力作,少有的沦陷区城市生活史,为观察20世纪中国的沦陷区城市特征提供了一扇窗户。
台湾著名明清史专家巫仁恕先生聚焦身处沦陷区百姓动荡的八年生活,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2.以小见大,视角独特,从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沦陷区百姓生存面貌。
从社会文化史以及市民大众的角度出发,透视茶馆、酒菜馆、旅馆及烟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揭露沦陷区城市“畸形繁荣”的风貌,挑战长期以来读者对沦陷区城市的既定认识。
3.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作者以大量的档案公文、新闻报道、地方文献、口述史料为基础,综合当地知识分子的私人日记,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4.一部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让我们看到抗战时期苏州城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
易代
明清之际,从嘉定士人的死生弃用看个体人物的命运如何嵌入易代大历史。
【内容介绍】
明清易代,是一个生命与历史紧密交织着的沉重话题。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取舍之际,各人的考虑永远是不同的。太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乱世人的心情。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承平之世写道德文章易,危难之际行杀身成仁难。这是读书人最易忽略的问题。时势既能造英雄,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类的复杂和一些人的尴尬。
本书从《侯岐曾日记》着手,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以侯岐曾家族及亲友为代表的嘉定文人群体的心态和事迹。全书共分八章,每章择取一个或几个主人翁,分别讲述了其在易代之际的个体遭遇,意在为《日记》中出现的诸多人物立传,并由此深入探讨朝代鼎革之际,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夏完淳、陈子龙、侯峒曾、侯岐曾、陆元辅等士人的生死选择、遗民心态以及女眷的遭遇、师友仆人的行止等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的诸多历史问题,还原了大变局中小人物的人生遭际和价值选择。
【名家推荐】
《易代》想写的不仅是侯岐曾一人的生命史,也是嘉定侯氏一家的生命史,进而呈现一种处于传续和裂变过程的社会生命史。这种写法与林耀华的 《金翼》有相似之处,亦可谓之曰 “生命传记法”。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宋代范浚及其宗族考论》、《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莫友芝年谱长编》等
《易代》从侯岐曾、夏完淳或者陆元辅们的经历写来,每个人的声音和立场交会起来,往往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定见”。书中对历史人物模糊行为的细辨、推究和复盘,让我们看到了在血腥暴力的时段中,各种偶然和日常理性、世俗考量的始终在场。
——王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漫说三言二拍》等
【本书卖点】
1.专家联袂推荐。著名学者张剑、王昕等于专业书评期刊发表学术书评,专文推荐;
2.“微观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以微观的研究视角,从日记、书信、回忆录及史志资料中再现嘉定士大夫侯岐曾及其亲友在易代之际的曲折遭际,重塑了明清江南士人及家眷死丧离乱的家国记忆。“易代”这个概念在《侯岐曾日记》中是怎么体现的?这个词所承载的沉重的家国黍离之悲是如何刺激着侯岐曾、夏完淳、侯玄汸等士人的乱后生活?侯岐曾们又是各自凭借着什么样的信念在死生、弃用的进退维谷中说服自己?为什么曾经的第一等家族在易代之后渐次凋零,终成绝响?透过本书,即可一一追索。
3.突显“女性”的话语和立场。区别于以往的著述在书写明清之际家国离乱时几乎将视角集中放在传统士人群体之上,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去书写易代前后侯氏家族的女眷们如何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处境中体验人生命运的离奇。侯氏家族的年轻女眷们,在明亡之前,是“锦帏重重,时举兰亭之会;群雌粥粥,谁逊咏絮之才”;明亡之后,则是“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家门今夕、骨肉离散之悲,可为长叹!
4.书写生与死的剧烈张力。在生与死的决然对峙中,在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理解易代之际士人从行止到精神的尴尬与冲突。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5.生动雅致的文字叙述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易代》通篇文字明白通澈,叙述生动,没有缠绕艰涩之感。作者既有一种放胆论文的犀利和畅快,又有与其作为文史研究者身份若合符契的谨严和克制,整合各类常见和稀见的史料,去呈现大变局下的家国历史和探微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小人物命运,以小见大,时有洞见。
6.装帧简雅精致,用料精好,附赠精美夹页。封面设计融合了《侯岐曾日记》中的书法手稿元素,突显士人身上的文雅。内文版式设计方面则将原版单色印刷升级为四色彩印,并配合文字,对图版大小做了合理的调整,突显图文并茂,从而更适合于阅读和鉴藏。此外,我们还随书设计制作了一张正反两面彩色印刷的三折页,内容为《侯氏家庭成员信息图》及《<练川名人画像>所载侯氏家族及亲友肖像》,作为附赠品夹于书内,制作精美,值得拥有!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传统士人多身陷死生弃用的两难抉择,既困于道德轨范与离乱生活之间的尴尬较量,复于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进退维谷。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嘉定侯氏,恰恰经历了这种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十年往事不堪论,凭杖清樽减泪痕。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易代,于国于家于己,都注定是一段痛史。
-
反战之战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