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经济史或中国社会政治史曾是台湾过去五十年史学研究比较热衷的课题之一。社会变迁是其中的一个子题。要说明这个子题,不能不先说说社会经济史或政治社会史研究的大脈络。大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不以马克思理论为框架,也比较不再关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期间所争议的生产方式、阶级竞争、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性质等议题。这一方面是从大陆来到台湾的老一辈学者,在立场上绝大多数反对马克思或倾向于从史材料入手,不套用现成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实环境不允许学者自由接触和发表与马克思理论同调的著作和意见,总有的论战议题几乎不可能在台延续。 第二,由此形成的理论空白,六七十年代以从,在相当大程度上由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理论以及若干日本学者的学说来填补,研究方向比较集中到所谓的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功能、阶层化现象、社会流动和变迁等等问题上。 第三,在材料上,文献与出土材料结合,不再偏重传统文献。1987年解除戒严以前,台湾学者一般少有机会接触到1949年以后中国新出土的文物和相同的研究。探讨社会史多继续在传统文献中打转。 第四、像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那样从理论出发,综论中国古代社会的通贯性著作不再出现,而偏向于较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不同时代、地域、阶层里的社会现象,也推展出较多和社会相同新领域的研究。探索这些新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多源自近年流行的文化史、与过去社会史种类似问题的讨论已大不相同。 本册前半部前辈学者较多,后半部青壮辈学者较多,也展现出较多新的议题和多亲的风貌。 -
Awakening China
This innovative work is the first to approach the awakening of China as a historical problem in its own right, and to locate this problem within the broader history of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It analyzes the link between the awakening of China as a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political technique for building a sovereign and independent state. In sum, it asks what we mean when we say that China "woke up" in this century. Fiction and fashion, architecture and autobiography, take their places alongside politics and history, and the reader is asked to move about among writers, philosophers, ethnographers, revolutionaries, and soldiers who would seem to have little in common. Rumor is sometimes taken as seriously as truth, novels are consulted as frequently as documents, and dreams are given a prominence normally reserved for facts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his book follows the legend of China's awakening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European imagination, to its transmission to China and its encounter with a lyrical Chinese tradition of ethical awakening, to its incorpor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a mass movement designed to wake up everyone. The idea of a national awakening crossed all discursive boundaries to make room for nationalist politics in personal culture and helped to conscript personal culture into service of the revolutionary state.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south China,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Sun Yat-sen as director of awakening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the place of Mao Zedong as his successor in the politics of mass awakening. Of special interest is the previously untold story of Mao's role in the NationalistPropaganda Bureau, showing Mao as a master of propaganda and discipline, rather than as peasant movement activist.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侯外庐所撰《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凡14章,重点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国古代的“城市国家”、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结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意识、中国古代秦国文明的源流、中国古代的变法运动等。 -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基層社會研究,是瞭解傳統中國歷史演變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重點,但以往華人學界對此議題的研究,卻相當不足。本書由八位主筆者撰文,分別探討中國自秦漢至清代,縣級以下政治結構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係,集中討論中國基層社會組織(鄉、村、里)的延續性發展、基層社會中政治力與社會力的互動,與基層社會中的信仰組織等三項課題。 各篇論文雖各有側重點,但整體特色有三:一、透過地方父老、士人與信仰等角色或活動,凸顯官民合作在基層社會中應有的協調性,跳脫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思考;二、以綜合性的研究取徑,打破政治史、社會史之間既有的樊籬,藉以討論傳統社會的多樣風貌;三、強調歷史發展的延續性,而非歷史現象的斷裂與變革,以型塑歷史流移過程中,更為實際的社會面貌。 序及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謹誌 2008年10月22日 史語所八十周年所慶日 目次 《中國史新論》總序 王汎森 i 導言 黃寬重 1 刑義田 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 13 一、引言 13 二、《漢書‧食貨志》描述的古代基層社會 15 三、秦漢地圖上的聚落形態 17 四、從聚落遺址看聚落形態 37 五、從簡牘看城邑里制 49 六、秦漢鄉里的戶口與賦役行政 59 七、從出土資料看鄉里與八月案比 91 八、代結論:安土重遷——古代基層社會的特色 103 附錄: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 110 侯旭東 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 127 一、引言 127 二、漢代的自然聚落 134 三、六朝時期南方的自然聚落 152 四、屯、邨與村及「村」的通稱化 162 五、餘論 181 張國剛 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 183 一、引言 183 二、鄉制的特色 185 三、里正及其職能 191 四、鄰保與村坊 202 五、鄉治的困境 211 六、結語 216 劉淑芬 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 219 一、引言 219 二、從造像記的文本談起 220 三、北朝的義邑 237 四、區域性的差別 253 五、結語 271 黃寬重 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 273 一、引言 273 二、以縣衙為中心的基層事務與人際關係 276 三、基層武力的發展及轉變 288 四、財政結構的變化與地方勢力的興起 295 五、士人與鄉土意識的型塑 310 六、結語 320 林麗月 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 327 一、引言 327 二、典型在望:地方廟學與鄉賢祠祀的制度化 332 三、榮顯父祖:入祀鄉賢的營求與冒濫 341 四、禮失於野:基層教化與地方祀典的變奏 350 五、榮辱之間:鄉賢、祀典與國家權力的消長 361 六、結語 366 劉錚雲 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373 一、引言 373 二、保甲與里甲名目 376 三、私派差徭 390 四、地方與保長 397 五、鄉約應差 402 六、鄉保受難與得利 407 七、基層治理 413 八、結語 419 巫仁恕 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 423 一、引言:清代基層社會史研究的轉向 423 二、基層控制組織的建立與演變 426 三、基層控制組織的運作與特點 441 四、基層控制組織的成效與弊端 451 五、基層社會組織與基層控制組織的分合 457 六、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的互動 465 七、結語 471 英文目次 475 -
明代的強盜案件
-
道教視野中的社會史
杜光庭既是道士,亦是學者和作家的,其不平凡的一生,見證著晚唐的沒落及其後五代十國的混亂,並為後世留下來的大量著述。對於後世研究者來說,他既是宗教「傳奇」小說文體之主要代表人物,又是道教科儀的鼻祖。他既對《道德經》作了極為詳盡的注解,又對道教史寫作作出貢獻。雖然杜光庭的學術活動,由眾多不同的專門興趣和知識所構成,但是「宗教在社會所擔當的位置」卻是貫穿其中的主題。本文作者以選讀杜光庭的著述為基礎,考察某些在其思想世界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概念範疇,並透過這位重要人物的眼睛,看見其時代的社會景況和各種問題,包括道教與佛教兩個群體在中國社會中的互動、道教與家庭和超自然界的關係、怪異人物與他的社會經濟環境彼此之間的影響、仙人崇拜的社會處境和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以及成仙途徑所展現的宗教經驗多樣性等。杜光庭著作所述及的主題和觀察到的習慣,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人對「宗教」的一種普遍態度,即視宗教為基本上與社會脈絡互相交織的現象,即使它到了仙人崇拜這樣獨特的超越顯現(transcendent manifestations)的地步,亦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