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学十讲
明知说了“等于没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持之以恒地关注大学的命运,正就职了那句老话:“位卑未敢忘忧国”。只可惜学识浅,撰述无多,勉强选出来的,也就这薄薄一册。 所选十则关于大学的文章,《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和《学术讲演与白话文章》三篇,是这两年新撰的,从未入集;其余七文,分别选自我已刊的五书。至于略为分隔,上编论文,下编随笔,目的是区别体例:论文用底注,尽里说细,例于研究者复核;随笔则文中夹注(夹注中的篇目,除特别注明者,均见所序或所评之书),以妨碍阅读为原则。 [目录] 自序 1 中国大学百年? 2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附录一:“教育迷”的追慕 3 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民国年间的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 4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5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6 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1922年的“风景” 7 校园里的真精神——《北大旧事》序 8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走近中大》序 9 教育史上的奇迹——阅读南开 10 过去的大学——怀想西南联大 附录二: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附录三:向母校告别(吴宏聪) -
同创香港科技大学
这是一个香港故事,也是全球华人众多的故事之一。 是什么推动香港要在短短几年内,创办-所世界级的科技大学?向来重商的香港需要高科技吗?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挂帅,全球经济转型。1 991年香港科技大学提枪上马,短时间内成为著名大学,国际上视为学界奇迹。 物理学家出身的创校校长吴家玮回首前事,首先称道钟士元的远见,继而把功劳归诸胼手胝足同创科大的同事们。科大的建校过程不乏荆棘和考验,也充满了人情义气。刚柔并重的吴家玮,以细腻的文笔,追述当年。何以能舍美国大学校长之位,回港创建科大?如何连年不断地三顾草庐,礼贤下士?作为科技大学,如何看待天然美景和人文素养?如何面对时势所造成的社会风雨?许多不为外人道的趣闻逸事,一时叫你捧腹开怀,一时让你会心微笑。某些章节或许还会激发你的深虑和反思。 作者自谦这是一部片面和短暂的回忆录。大部分篇幅描述初创时期的教授和职员,也讲到自己的心路历程。但作者给予读者的,是全面的、前所未有的揭示:个人对香港体制的诚恳观察,以及一群教育界的理想主义者,回归故里,开拓新土,以团队精神试图创造奇迹的故事。兼任物理学教授。 -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
清华,无数青年的梦想,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从罗家伦到终身校长梅贻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为《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的续篇,介绍抗战前的九年间,清华大学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情形。清华大学有良好的学校领导人,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环境,坚强的师资阵容,并有优良的传统和教授治校制度,实施严格的通才教育,这使得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各重要领域均有卓越表现和重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动荡不安、欲振无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样板。 -
牛津
牛津,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孕育过4个国王、46年诺贝尔奖得主和25个英国首相。在800年的历史里,它目睹了日不落帝国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见证了人类追求真理与文明的坎坷之旅,为世界奉献出无数宗师大家。尽管后来剑桥、哈佛、耶鲁在学术上奋起直追,但还是无法撼动牛津宗师地位。800年的文化沉淀使牛津成为贵族情节和精英象征的代名词,并将继续激励青年才俊们有这条通往光荣和梦想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
圣约翰大学史
本书作者在充分挖掘圣约翰大学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穷数年之力,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圣约翰大学史》。这部著作将圣约翰大学的历史放到中西文化交流和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论述,采取纵向与横向并举的方式来展现圣约翰大学从一所普普通通的洋学堂发展成为一所学子趋之若鹜的顶尖名校的历程。纵向研究,意在展示圣约翰大学从创校到最终被裁撤的特殊轨迹及其阶段性;横向研究,选择圣约翰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层面,如管理系统与管理实务、系科结构与课程体系、英文教学与国文教学、校园与校风、社团与刊物、教员与校友风采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借以说明圣约翰大学的独特性,以及圣约翰大学之成为顶尖名校的深层原因。 -
剑桥
漫步牛群渡口,追忆亚当·斯密、乔叟、托尔金,感怀一个帝国曾经的精神与魅力!邀您一起穿过花园、庭院和公园,在都市里的田园风景里闲逛;在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光影交错间,发掘牛桥门后的历史和秘密。本书带领读者进入剑桥人的世界,讲述800年来塑造剑桥个性与风格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配以精美图片和大量背景知识,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剑桥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