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 the Road
Swinging to the rhythms of 1950s underground America, jazz, sex, generosity, chill dawns and drugs, with Sal Paradise and his hero Dean Moriarty, traveller and mystic, the living epitome of beat. On The Road, the most famous of Jack Kerouac's works, is not only the soul of the Beat movement and literature, b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s of the century. Like nearly all of Kerouac's writing, On The Road is thinly fictionalised autobiography, filled with a cast made of Kerouac's real life friends, lovers and fellow travellers. Narrated by Sal Paradise, one of Kerouac's alter-egos, this cross-country bohemian odyssey not only influenced writing in the years since its 1957 publication but penetrated into the deepest levels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culture. --Acton Lane -
藏地牛皮书
这是一本作者用脚写出来的书,它形成在作者的旅行的路上,但它又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介绍书,因为它的设计理念始终体现了人文关怀,比如书脊上那两个很显眼的小孔,就是为防止书页脱落时而备用的装订孔,书里尽可能周详地介绍每一条旅行线路,有的线路地图是作者精心手绘的,作者甚至没有放过一碗面的价格。 -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卷
这些地方,是人一生的梦想。有百年的城郭,文化与风景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合,无是皇家建筑,贵族园林,还是民间房舍,都昭显着深厚的底蕴,需要每一位旅行者放慢脚步,用充裕的时间和放松的心情慢慢体会。有天堂的美景,是千万年来广袤土地上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奇幻。有文明的遗泽,曾在风沙中褪尽繁华,凋萎成平川,山丘,草场,又在遇然的境况下得到发掘,突然绽放出琥珀的光辉,提示着曾经的往事。 -
孤独无处诉
《孤独无处诉》英国“后颓废时代”代表人物,享有欧洲“凯鲁亚克”之称的先锋作家乔纳森•科伊用48年的人生历程,撰写颠覆欧洲30年精神与信仰的传奇力作——这是一场追溯人生的心灵旅程,每一个人都在路上,无可避免地面对曾经的、现在的、 未知的自己! 麦克斯威尔•希姆,一个48岁的单身男人,遭遇家庭危机与中年危机,生活、事业都不如意,生活在城市里的他日益感到孤独与迷茫。一次销售牙刷的出差体验将他推向了人生不可预知的旅途,在路上,他必须一个人面对旅途的孤独与空虚,通过重回家乡、与故人相见,解开过去多年生活中的谜团,珍惜、原谅与修复,他发觉,孤独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孤独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更是来自精神深处的内涵。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面临一场所谓孤独的旅程,无可避免地面对曾经的、现在的、未知的自己。 -
上海不插电
《上海不插电》是作者过去十年间写作的阅读笔记自选集,除读书读电影读音乐读视觉艺术品以外,也解读个人历史和时代遗迹。作者认为生活与旅行可互相置换,所以书中文字也可看成作者在人生和文本之间旅行的游击。 该书综合了赋格的影评、书评、乐评、摄影作品,以及他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描述。 他评论《东邪西毒》《2046》,介绍Lonely Planet及其创办人托尼·惠勒,比较张爱玲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指出《艺妓回忆录》的名称误译,谈及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的写作手法; 他欣赏意大利歌曲、英伦三岛古调、舒伯特的小曲、巴赫的变奏曲、莫扎特、赋格、绍兴戏、上海老歌; 他买了普莱斯纳、帕西法尔、凯勒弦乐四重奏团的音乐CD; 他拍摄王尔德的墓碑、旧金山的街头艺术、意大利广场上的马赛克镶嵌、喀布尔的摄影师、开罗的清真寺、罗马的金字塔、伊朗的丝袜。 他在美国搭“灰狗”旅行,逛旧金山的书店,乘旧金山的电车,在 “龙门客栈”打过工,他甚至还坐过美国的班房。 -
旅行上癮者
你得找出自己的經驗。跨步出去--盡你所能地到愈遠的地方去。嘗試與親友失去聯繫。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當個異鄉人。學習謙卑。學習當地語言。傾聽他們在說些什麼。──保羅•索魯 本書是保羅.索魯的短篇旅遊寫作文集,全書收錄了他從1985年至2000年所撰述的旅遊文字。他說:「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我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而他離家踏上異鄉的生命起點,就在他完成大學學業、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一天。這年他二十二歲,一九六三年,目的地:非洲尼亞薩蘭。在這片遙遠的熱帶土地上,保羅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地球上有一道裂縫從加利利海延伸到莫三比克海岸,而我就住在裂縫的邊緣,在尼亞薩蘭。……」這篇描述地球另一端的旅遊文章,正式開啟了他的作家寫作生涯。 遊子的行腳一經邁開,就再也停不下來。非洲之後,保羅又前往新加坡、英格蘭多塞特郡、倫敦、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中國、太平洋諸島等地,或長期居留、工作,或單純旅遊、泛舟。很長的一段時間,保羅完全處於失聯狀態,因為對他而言,這是邁向作家之路最好的途徑。「旅行,是一種從地平線消失的孤獨之旅……」雖然孤立疏離,思緒靈感卻份外清明。 旅遊了大半輩的保羅.索魯,在這本書中記憶著過往點滴,最終他明白,寫作之於他,就像是一條回家的長途之旅;繞了地球一大圈,遊子總會踏上歸途,不再當個異鄉人。 【好評推薦】 ‧他與奈波爾維繫三十年的友誼,他為波赫士朗讀,村上春樹翻譯他的作品。 ‧他是最會反思旅行的旅行家:保羅•索魯。 ‧旅人本質上都是樂觀主義者,否則他們絕不會到任何地方去。 吳繼文、邱一新、詹宏志、韓良憶鄭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