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向时间
地球科学与地史学对话大众,景观、海洋和大气见证深时之力
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地质学时间观念帮助应对人类世环境危机
◎ 编辑推荐
夷平喜马拉雅山脉需要多长时间?
极地钻取出远古冰雪,封存其中的气泡如何揭示大气演化?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为我们带来对地球韵律和地球过程的更深层认识。
——《自然》
地质学指出了一条折中之道,介于人类对自身重要性的自恋式骄傲,与人类对自身的渺小所萌生的存在主义绝望之间。
——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与大众对话的地球科学:地质学家以教学、科研和生命经验在学科层面构建地球科学与大众的对话,精练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回顾两百年来人们如何校准地质时间,用地球科学新进展为大众读者重建对地球过程的时间尺度的认知,使我们了解人类作为地球居民所拥有的共同历史与命运。
景观、大气和海洋见证时间的转化之力:以地质学为镜头,遍览经过时间雕琢的地球今昔:地质构造与地貌的演化步伐、地球大气层数十亿年的变化、地球历史上环境危机的起因和后果、依据深海沉积物解析气候变迁、人类世的意义、气候工程引发的争议……
像地质学家一样觉察时间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对地球历史中恢弘篇章的持续时间、过去环境不稳定期之间的变化速率,以及地下水系统等自然资本的固有时间尺度知之甚少?像地质学家一样思考,意味着培养能将空间与时间收放自如的想象力,感受深时中地理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洞悉众多地球过程逐渐进行并紧密结合的节奏,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与地球历史的深层根源和密切关系,进而更明智地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 媒体推荐
对地质时间的丰富、深邃和复杂进行了深刻思考,巧妙地浓缩了从18世纪詹姆斯·赫顿《地球理论》到20世纪约翰·麦克菲《昔日的世界》等地质学里程碑之作。
——罗伯特·M. 索尔森(Robert M. Thorson),地质学家,《华尔街日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读物,作者的行文节奏和插画师的配图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在餐巾纸上绘图解释地质学历史的朋友一同享受红酒时光。
——《科学》
让大众了解地质学一直是一个挑战,但《垂向时间》并不费解,在使用专业术语方面也很谨慎。读者们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发自内心的叙述。比约内鲁德的书是人类的宣言——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
——《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清晰、引人入胜的作品,它根植于作者多年的教学、思考和对话,讲述了人类在将自身与地质时间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
——杰德·斯塔尔·拉基(Jade Star Lackey),地质学家
写作精湛,掷地有声,准确体现了最新的科学进展,在地质学语境下探讨了现代气候变化问题,呼吁人们采取行动。
——詹姆斯·劳伦斯·鲍威尔(James Lawrence Powell),地质学家
◎ 获奖记录
2019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大众科学与数学类的专业与学术卓越奖
入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科学图书奖短名单
入选2019年《洛杉矶时报》科技图书奖决选名单
入选2019年度笔会/E. O. 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长名单
◎ 内容简介
万物皆变,无物消逝。身处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时间?又如何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悠久过往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在讲述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的同时,带我们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
广州历史地理
本书是第一部研究广州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书中深入分析论述了广州历史时期地形、气候、河道的演变,以及广州古城选址及拓展、港口更替、历代风景区的开辟等。这部专著已成为广州历史地理科研的基石,书中的观点被地理、历史、考古、城建规划、建筑等多学科在区域研究中广泛引用。由于初版在30年前,考虑到本书之价值,今次经典著作再版,收入《岭南文库》。
《广州历史地理》放在我的案头三十多年,一直是我研究岭南文献、广州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我作为一个广州人,对广州的历史地理,自然会感到亲切,并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古时读书人都很重视历史地理,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以及各种方志都有大量的资料,前人在著述中也经常引用,但二十世纪前,历史地理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曾先生精熟广东、广州的历史地理,这本书是系统的现代式的研究成果,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历史上广州的地理环境,如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我尤为关注;书中论及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城的历史变化,读起来更是醰醰有味。曾先生在书最后有一些设想,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也有参考价值。曾先生这一类型的著作,为岭南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每个对广州有感情,有兴趣去了解和研究的人,包括学者、广州市城市建设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了解广州的历史地理,加深对广州的认识与亲和感。开卷有益。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
有很多真知灼见,如七星岗海岸遗址,南汉咸宁县的位置,明清时广州西关、河南、东关的开辟等,有些地方不囿于前人旧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如汉代番禺的位置……,总之是研究广州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培忠
1.一座海洋城市历经三千年不淹不淤,内中有什么历史地理成因?
2.广州白云山、观音山(越秀山)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二山有什么历史渊源?
3.番山、禺山、兰湖、菊湖、西湖是怎样消失的?
4.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古海遗址”和坡山“仙人脚印”体现了广州古海岸和古江岸有着怎样“沧海桑田”之变?
5.今天珠江之名来自于海珠石一段怎样的美丽神话?
6.从唐至清,珠江江岸有怎样的变化过程?
7.广州四季气候形成成因是什么,气候是怎样影响当地作物种植和风物形成的?
8.小满水、龙舟水是怎样来的?
9.广州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的旱涝灾害记载?
10.南越越城、南汉番禺城、唐代广州城的范围和形胜有着怎样的变迁?
11.唐代蕃坊、光塔、扶胥外港怎样见证了当时广州兴盛的外贸?
12.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东城、西城、南城三城并立和八个卫星城镇是怎样配套建设的?
13.宋、元、明、清的“羊城八景”怎样随着城市建设而历代变化?
14.明清时期广州西关平原是怎样开发出十八甫商业区、纺织工业机房区、西关住宅区、十三行、沙面的?
15.广州河南是怎样随着珠江平原的淤积引来移民建村逐步发展起来的?
16.广州有“东村西富”之说法,清代广州东关的开辟建设是怎样进行的?
-
人文地理学通识
【内容提要】
《人文地理学通识》因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而享誉全球,畅销30余年,是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先修课程的首选教材。本书是其第12版,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前半部分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文化特征,解释人口、流行文化、语言、宗教和族群等的分布情况及迁移、改变之原因,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老龄化、贫困化、流行病、移民与种族冲突等与现代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后半部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的发展模式等,其中粮食安全、能源困境、气候变化等世界热点问题均有涉及。人地关系,全球化与地方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则作为两条隐形线索贯穿全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内设多个独具特色的版块,旨在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其中既有对国际人口迁移、地球资源能否支持人口增长等宏观问题的思辨性分析,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地理学思考,例如:智能手机的定位服务应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吗?大型购物商场对定居区是好是坏?为何会出现食物沙漠?诚如本书结尾所言: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你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地理学,成为一名公民地理学者。
【编辑推荐】
◎人文地理学经典通识读物,畅销30余年。
◎按照“话题性研究途径”进行编排,系统介绍人口、语言、宗教、族群、农业、工业、城市等文化景观。内容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及时,文字平实生动,结构框架清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突出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内设的“地理学实践”“辩论”等版块,不仅能帮助读者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还能拓宽读者的思维方式。
◎近500幅彩色图片,采用温和护眼的纯质纸印刷,色彩饱满轻柔,给人更好的阅读体验。
-
库页岛往事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
-
动物去哪里
◎获奖记录
☆ 2017年英国地图制图学会综合大奖
☆ 约翰·巴塞洛缪专题地图奖
◎编辑推荐
☆ 用GPS跟踪器在非洲追踪被盗猎威胁的大象,用记录磁场强度的项圈揭示獾在地下洞穴中的活动轨迹,让粘上传感器的海豹代劳传回南半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数据……本书呈现了跨国、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以数据采集的不易、科学家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为动物研究工作、公民科学项目和纯粹的好奇之心导航。
☆ 12开精装全彩印刷,内含3幅大地图拉页,覆盖三十多种野生动物。收集全球科学家提供的一手数据,梳理学术期刊与在线数据库,为读者处理海量数据,再以直观且极富设计感的可视化手段,用图解形式示踪动物的去向,为陆地、天空和海洋中的每一个生灵发声。
☆ 简体中文版由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的专业译者操刀翻译,准确地传递内容与数据之外,也结合国内保育现状,鼓励读者在数据的启发之下思索如何应用数据。本书既适合开卷领略自然之奇妙的初入门者,也适合正在进阶的自然观察和博物学爱好者,还有当下就在追踪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专业人士,书中的制图、信息图也可以给数据分析师、可视化分析工程师等带去灵感。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名人推荐
充满美感且激动人心,这是科学和图解的绝妙结合。逐页翻阅能体会到一种探究的乐趣。
——E. O. 威尔逊
这本书既精美又饱含信息量,还让人很有启发。毫无疑问这本书会在野生动物和野生栖息地保护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
——珍妮·古道尔
◎媒体推荐
《动物去哪里》通过精美的形式展现了新技术在动物迁徙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拓展了我们的认知。
——《科学》
近些年来,动物运动追踪技术已经能从越来越远的地方为我们传回越来越多的细节信息……切希尔和乌贝蒂沉浸在海量的数据中,为我们提炼出50张漂亮且细致的地图,示踪了动物们游荡的轨迹。
——《美国国家地理》
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创新技术能如何拓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金融时报》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侦探故事。数千年来,人们根据动物的足迹、排泄物、羽毛、破坏的植物和巢穴来追踪动物,现在有更多新技术加入了这些追踪之旅。你需要打开本书,看看有哪些技术分别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做到。
——《新科学人》
-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华文世界被遗忘的地理学泰斗,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盛赞其为“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纵览地理景观,穿越浩瀚历史,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名家推荐:
很可惜的是,即使是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听过陈正祥名字的都很少,能够深入运用他的研究成果的当然就更少了。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宝藏,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能珍惜,还能将之吸收并融入我们的中国历史知识系统中。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先驱人物,是地理学家陈正祥。陈正祥在国际地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陈正祥认为,“有些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现象,用地图来表示却可一目了然”,这些思想,正是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和精髓。直到今天,他的不少作品还被世界各国的专家视为精品,被称为数据可视化的经典之作。
——涂子沛《数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