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针眼
★ 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发明者彼得·布朗全新力作
★ 罗马帝国历史和基督教史研究者、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 16页彩插 精装全译,晚期罗马世界的全景之图
★ 2013年度《选择》杂志“杰出学术著作”奖
★ 2013年美国教会史学会菲利普·沙夫奖
★ 2012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年度文化历史奖
耶稣教导他的信徒:“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然而到了罗马衰落之时,教会却变得无比富有。财富的涌入之于教会,是罪恶还是从事慈善的良方?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这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财富的知识史和社会史,为认识古代晚期教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编辑推荐】
《炼狱的诞生》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
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当信徒认为并非在死去之后便没有转圜余地,他的人生便发生了改变。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
炼狱信仰首先包含对不休和复活的信仰,还依赖于对死者进行审判,甚至二重审判的概念,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内容简介】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三个处所的漫长的形成过程,揭示在12世纪后半叶中世纪西欧的鼎盛期里的炼狱的诞生及其在下一个世纪中的迅速成功。最后,我将尝试解释为何炼狱与这个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时期紧密相关,它如何以决定性的方式在经历了公元千年后两个半世纪的飞速发展的这个新社会中得到接受(或者说它如何在那些异端中遭到拒绝)。”
-
释经学40问
无论是初次接触圣经的人,还是多次研读圣经的人,都会对圣经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从圣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当怎样阅读,到圣经中天启文学、预言之类特定文体的基本解经方法,以及新旧约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问题会对我们理解经文内容造成困扰。《释经学40问》正是针对读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做。
本书作者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美南浸信会神学院新约圣经教授,教授释经学基础入门课程。作者总结归纳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形成本书中四十问,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了解释。作者从圣经是什么,到研读圣经的总体方法与特定方法,从经文的共同体裁到旧约和新约的不同体裁。作者的归纳整理形成了一个个阶梯,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步步深入。
或者,像“圣经是什么”“谁写的圣经”之类的问题,你早已明白无需多言。但是,当你跟着作者进入他的叙述,你会发现,你不仅再次清理了这些基础知识,更是再次清理了你的信仰——我们所信的就是圣经所启示的那一位。
正如作者自己所愿,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太学究气,着眼于基督徒读者的实际,使每位有求知欲的读者都获得益处,所以,在基础问题上的再次深入会提升我们阅读圣经的能力。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将关于释经的“沉重”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编排上的实用方便,使读者既可以循着作者的阶梯拾级而上,也可以当作工具书,“按需索取”。一些难题也变得更容易消化理解了。
一本好的释经书对于阅读理解圣经的益处自不待言。《释经学40问》就是这样的释经书。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们加深对圣经的理解。
-
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
-
圣地之旅——耶稣的足迹
沿着耶稣的足迹,探寻其布道的历程——从出生地伯利恒,到成长之所加利利,直至他度过最后时光的大卫之城耶路撒冷。 画面栩栩如生,圣迹历历在目。想要真切地感受《圣经》中的场景,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独一无二的圣地之旅吧! 本书通过100幅精美绝伦的照片,引领读者从伯利恒、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参观各种遗址、小径、道路及圣经中的各种场景,诠释耶稣在圣地的故事。 -
击开捆锁
在此書中,作者嘗試闡明屬靈衝突的性質,並列出在基督裡如何可以得解決的要點。作為一個基督徒的你,深知道不應該沈溺於惡習當中,卻似乎無力擊開那被自己的罪所困擾的捆鎖。安德生博士在本書中教導我們如何能在罪中得到釋放,當面對屬靈爭戰時,如何能正確地面對並勝過它們。 前言:活出光明喜乐的人生 这本《击开捆锁》是继《胜过幽暗》后又一本论基督徒得胜生活的书。这两本内容属于教牧辅导的书在国际上已经发行百万册以上,帮助无数人得胜心灵中的黑暗,步入基督的光明。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大有提高改善,但是心灵的问题不会因为物质的变化而解决,反而因压力和紧张出现更多的问题。在我们周围,焦虑、抑郁的症状到处在袭击着人们,有的人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中,或者仇视周遭的人,或者因自卑失落而自惭形秽,不少人则走入迷信的世界,甚至邪教黑帮,把自己交于无知的神秘对象。这些都为教会的牧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心理学当然是一门很好的学问,它可以帮助分析人的心理世界,作传道人的应该能够熟练地掌握。但是人除了心理,还有心灵,就是圣经所说的灵的层面;另外,心理的症状有时还只是表象,我们还必须从属灵的层面进行分析,依靠上帝去解决。圣经所记载的主耶稣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释放(赶鬼)的工作,说明他对人心灵的关心,以至不惜多次与拘泥传统的犹太宗教人士发生正面的冲突。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 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安德生在书中强调的是,我们应站在基督已经得胜的事实上,用真理的开启,去使人得释放。 今天教会中因为心灵问题来请教牧师的很多,如何进行有效的辅导,本书作者尼尔·安德生在这方面有长达35年的牧养经验,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的书可以提供参考。前书《胜过幽暗》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好些读者关心她的姊妹篇能够出版。《胜过幽暗》着重要让信徒明白圣经教导的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从而胜过心灵中的挣扎,活出在基督里的丰盛生命。姊妹篇《击开捆锁》的信息更为实际,内容所着重的是一个人在认识基督的基础上,如何战胜魔鬼的压制和对心灵的控告,以及带给人消极的思想、非理性的感情、惯性的犯罪。本书包括三部分:鼓起勇气、站稳脚根、迈向基督里的自由。 当然安德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事例都是以美国为背景的,如他常提到到“新纪元运动”中所谓心灵开发,寻求宇宙幽灵的力量,以及撒但教对撒但的崇拜等,都是在美国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流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与基督教信仰相悖的。但这也反映了科技和现代化对人心灵冲击的结果,以至于许多邪教和各种形形式式的迷信巫术,披上现代的外衣危害大众。但是随着全球化,我们今天也遇见相似的问题。有一点我们非常重要,尽管作者辅导人从撒但的压制中得释放,但是就像他多次强调的,我们的注意力不应在撒但上面,不要夸大撒但和他的影响。我们应当用积极的信心活在基督的光明中。 尼尔·安德生博士,曾经是一位参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太空工程师。他从他博神学院获得道学硕士学位,并牧养教会35年之久。他曾是该校的实践神学教授,又是系主任,和“在基督里的自由”事工的负责人。本书《胜过幽暗》(另译《胜过黑暗》)和姊妹篇《击碎捆锁》是他著名的代表作,深刻地阐述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享受喜乐自由的生活,已给无数人带来帮助。 内容目录 第一部分:鼓起勇气! 1. 你不必活在阴暗中............................ 2. 从世界中找出路............................ 3. 你有得自由的权利............................ 4. 你能在思想上的争战中得胜............................ 5. 面对叛逆王子............................ 6. 耶稣保护你............................ 第二部分:站立得稳 7. 对付邪灵............................ 8. 知识与能力的诱惑............................ 9. 偏行己路的诱惑........................... 10. 被谎言之父控诉........................... 11. 欺骗的危险............................ 12.失去控制的危险............................ 第三部分:迈向自由 13.在基督里得自由的步骤............................ 14.帮助别人在基督里得自由............................ 15.最后的鼓励............................ 附录 额外的帮助! 个人机密档案............................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