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为什么购买
《女人为什么购买》内容简介:莫非女性还没有得到她们想要的一切?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商业权势?没错,她们的确得到了。但事实表明,这些了不起的进步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正如消费品研究专家迈克尔·西尔弗斯坦和凯特·瑟瑞在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名女性——中发现的那样。 不懈地向上攀登使女性感到筋疲力尽、时间紧张、负担过重。其结果是,女性渴求那些有助于她们节省时间、应付多重角色、赢得少量欢愉时刻的产品和服务。 女性想要更多——对每一类商品和服务都是如此。而且无论她们的年龄和经济状况怎样,无论她们居住在世界的何处,在未来10年里,女性都会花费数万亿美元来换取: ●将女性以往一天的工作量压缩到一小时的家居清洁产品; ●承认女性掌握着国家一半财富的金融服务产品; ●有助于促进全家幸福和健康的食品; ●专为职业女性的繁忙日程定制的卫生保健服务。 在未来几年里,女性的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走出经济低迷期,而且会创造我们一生中最显著的一个市场机会——比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更大的机会;比任何支援方案更可持续的机会。 通过具体的数据、对女性个体的简介和成功公司的分析,《女人为什么购买》给商界领袖们提供了他们在兴起的“女性经济学”中占领市场份额所需的认知和实践。 迈克尔·西尔弗斯坦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和常务董事。畅销书《奢华正在流行》、《顾客要买什么》的合著者。他是消费者购买行为、零售和包装商品创新以及市场拓展方面的权威。 凯特·瑟瑞波士顿咨询公司纽约分部合伙人和常务董事。她是时装零售和美容领域的专家。 -
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
《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详细辨析认同概念的多重含义,厘清认同的哲学根源与社会基础,并针对现实提出认同建构的意义创造模式,深入分析现代社会中消费如何成为建构认同及形成消费者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同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认同、审视中国的消费现实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 -
消费认同
消费方式的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两个互逆的过程:一是群体所属感,它是通过消费方式将个人融入某个阶级、阶层和群体来定位身份,强调群体间的差异。二是自我感,自我感的本质是一种群体疏离感,通过消费方式强调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和阶层(只属于自己)来定位身份,所表达的是个体间的差异。 -
消費社會學
這本書是寫給大學部學生閱讀的入門教科書,適合關心「消費與社會」的社會學、文化研究及通識課程使用。一般討論消費的書籍多半充斥哲學術語,本書卻能兼顧歷史與理論,明暢易讀且逸趣橫生,迄今仍是最佳消費社會學導論。 本書的敘述軸線或可簡單描述為:消費如何變成一般人的日常經驗?沿著這條軸線,作者首先說明消費社會的降臨,而後剖析各家經典理論,再以各種實例,趣談諸如購物與百貨公司、廣告、住家、食物與酒、觀光旅遊、身體、服飾與時尚流行等庶民生活的消費面向。全書於是乎清楚描繪出,資本主義不僅是生產的革命,而且是消費的革命。 作者除了為台灣版作序以外,更特別為台灣的讀者新撰一篇<東亞地區的美食與旅遊︰個案研究>(第六章),盛情可感,尤為珍貴。 -
制造中国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
她身之欲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