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东方,收获灵魂
中国这片土壤,是否适应于福音生长?基督教在西方,是一种“草根”宗教,到中国,却一再周旋在上层社会、外族人群,飞絮般地飘落中华,又飞絮般地零落…… 本书作者是才子型的学者,这本书用文学化、传记化的手法将西方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三次入华传教的历史写的趣味盎然。基督教入华,早期经历了三次浪潮。唐贞观九年阿罗本将景教传入东土,曾经有两个世纪的繁荣。然而,孟德?高维奴1294年到北京,却发现“中国这些地区从未来过任何一个使徒或使徒的弟子”。元代天主教、景教活跃一时,过后却无声无息,二百年后耶稣会士再度到中国,巴瑞托修士感叹“中国从来没有听到过福音和天主降世的事情”。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创造了基督教入华传教的一段蜜月,雍正禁教后,一切努力荡然无存。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学术的,但讨论的方式却有文化随笔色彩。讲究可读性,将读者设定为关心文化问题、有一定修养的非专业性读者。 -
历代耶稣形象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作王; 直到永永远远。 福音书告诉我们,甚至在耶稣诞生以前,天使就已经向他母亲报喜:「主上帝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路1:32-33)他诞生以后,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问:「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太2:2)在圣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一事让他的门徒想起了先知的话:「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太21:5)那一个星期最后一天他在十字架上惨死之时,彼拉多用三种语吉写了一个牌子,放在他头的上方:「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新约中最后一卷书,使用了世间君主都很渴求的一个称号来称颂他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7:14)。 而彼拉多竟还问他(约18:37):「这样,你是王吗?」 彼拉多的问题可能,而且已经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王」这个称号没有保留在十字架上,而是传遍了世界各民族、各个帝国。十字架还广泛流传,用以装饰各个帝国和民族的王冠、国旗和公共建筑,以及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的坟墓。正如奥古斯丁所说的:「他在十字架上曾被人嘲讽,但是,现在他把那十字架印在众国王眉宇之间。」1在把耶稣送上万王之王宝座全过程结束之前,十字架就已经改变了人类一大部分的政治生活。在以后各章里我们会一再看到,「君王神权」和「圣战」理论的大部分是以耶稣基督是王这一前提为依据的,而关于最终地弃绝一切战争和君王神权的大多数言论也莫不如此。探索耶稣称王在与其它政治论题和象征互动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就可以理解西方政治史中一切高尚事物,和一切恶魔般事物的大部分:就连纳粹的 字(swastika),虽然其形式比基督教还古老,但也是用来恶毒反讽基督的十字架的,这一点鲜明地见于它的名称:弯勾十字架(Hakenkreuz):卍。「这样,你是王吗?」--彼拉多的问题的确依然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伴同着耶稣为万王之王这一形象的是一种期望,即:他即将在地上建立他的王国,圣徒将和他一起治理一千年;对这一期望的经典叙述是《启示录》第二十章。但以理关于四国将从地上消失的预言(但7:17-27)现在应该实现,第四个国就是罗马帝国。2几位早期教会作家在宣称基督「将要消灭暂时性的王国和建立永恒王国」,进而详尽地描述了为王的基督来临时将要完成的对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变革。3在论证对来临王国的这一千年希望之畤,《启示录》作者听到了天上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正如对千禧年(millenarian)抱有希望的各种鼓吹人物已经注意到的那样,这种对于基督统治的名符其实的期待甚至在二世纪在基督徒中间也绝不是普遍的。因而,爱任纽(Irenaeus)承认,他不同意某些人把这一切解释成为对天上永生的一种比喻,而殉道士游斯丁则认为,虽然他「像其它许多人那样」恪守对基督地上王国的期待,但是也还有「很多人属于纯洁而虔敬的信仰,虽然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想法都不一样。」4 而且,千禧年论者和反千禧年论者都会回答彼拉多的问题,说游斯丁所说的话:「基督的确是永远的王。」5虽然问题出自提庇留.该撒(Tiberius Caesar)的这位代表,即彼拉多,这个问题在以后几百年仍不断地复现在其它各位该撒之代表的言论中。例如,从有关一八○年北非西利乌姆(Scillium)七男五女殉难的叙述(已证明确实可信)中可以得知,对于基督教殉道者以及迫害他们的异教徒,「万王之王」这一称号在用于耶稣时是表明一种反对该撤称至高无上之王的态度的。6而该撒的代表大约同时也问过斯米尔纳的波利卡普(Polycarp of Smyrna):「说『该撒是王』,对他烧香,拯救你的生命有甚么不好呢?」但是,据《波利卡普殉教记》载,他回答道:「八十六年来,我一直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他从没有伤害我。我怎么能够亵渎拯救了我的王呢?」7《伊纳爵殉教记》中也有同类的故事,如果属实,则在时间上是更早的;伊纳爵(Ignatius)曾当面告诉图拉真(Trajan)皇帝:「天上的王基督(在我心里)……但愿我现在享受他的国。」8 但是,在把耶稣当作商超于尘世问君王的天上之王,而对他表示忠诚的同时,基督教护教者也反复申明,这一态度没有让耶稣的追随者不忠于他们世间的君主。他们对罗马皇帝本人说:「陛下如果听说我们寻求工国,那么陛下无再多加查询即可知,我们说的是一个人间的王国。」他们坚持说,他们谈论的不是政治上的王国,而是「和上帝同在的」王国。因为,如果是尘世间的,政治上的王国,那么,他们就会毫不迟疑地作出政治妥协,否定基督而求得自己的安全。但是,耶稣基督是「荣耀的王」,他对人生提出了终极的要求。为了响应这一最终的要求,「我们只对上帝示以崇拜,但是在其它方面,我们则乐于为陛下服务,承认陛下是王,是君主。」9为了证实他们的忠诚,他们引用了「为我们的君王安全」的祈祷,这些祈祷在基督教圣礼中是献给「永恒、真正、活生生的上帝的;他们必定寻求上帝的恩典,超过其它一切恩典……我们祈求帝国的安全,皇室的兴盛。」他们拒绝做的事是把皇帝奉为神,言称「该撒是主」,和以他的「灵」起誓。10现世的诸王国都是上帝建立的,不是如某些异教徒所说的那样由魔鬼建立;因为由上帝建立,所以值得在上帝护佑下服从。11总之,「就归于众国王和众皇帝的荣耀而言」,指令就是服从,但是是服从而非偶像崇拜:「这样,该做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12但是,即使该做自称是主,也仅仅是国王和皇帝,而耶稣则是万王之王和万主之主;而非众主之一,13凡归给该撒的一切,也首先归给上帝。 注释: Augustine,《论诗篇》76.7。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31。 Irenaeus,《反异端论》5.26.2;5.33-34 (引自Papias)。 Irenaeus,《反异端论》5.35.1;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80;见R.P.C. Hanson,《寓言与事件》,Richmond,1959,页333-56。 Justin Martyr,《与特里丰对话录》135。 《西里乌姆殉教案》6,载于The Acts of the Christian Martyrs,H. Musurillo编,Oxford,1972,页86-89。 《波利卡普殉教记》8-9。 《伊纳爵殉教记》2。 Justin Martyr,《第一护教书》11;51;17。 Tertullian,《护教书》30-32;《提摩太前书》2:2。 Ireneus,《反异端言》5.24.1;《罗马书》13:1、4、6。 Tertullian,《论偶像崇拜》15;《马太福音》22:21。 《哥林多前书》8:4-6,见Augustine,《上帝之城》9.23的说明。 本文转载自帕利坎 (J. Pelikan),《历代耶稣形象及其在文化上的地位》,杨德友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页66-69。 -
异乡客
教会就是一个“拓荒地”,一个异质文化中的孤岛。在受浸(洗)时,人们改变国籍臣服在另一个权柄之下。人们发现,无论身在何种文化他们都是异乡之客。作为一名牧师加一名平信徒,本书作者打算根据自身在“拓荒地”——教会的经历,以此书为牧师以及他们的教会作出一种批判、同时又满怀希望的反思:批判,是因为觉得当今教会的思想以及生活都需要扭转方向;满怀希望,是因为在教会中,“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
圣经历险记
本书讲述的是来自圣经中的应许之地所发生的故事。它以历险的方式带你进入时间的开始——伊甸园、诺亚方舟;在古代迦南、埃及、亚述和巴比伦和波斯的土地上,读者如同一位亲历者, 追寻着这块土地上比比皆是的迷人历史踪迹。无论是浩瀚的荒漠还是丰盛的田野、宏伟的古代建筑遗迹,都让读者耳 边时时响起圣经中穿越历史的回声。一路上你还将遇见从古代走来的农人、商人、战士、朝圣者。 你将跟随当年耶稣及使徒们的足迹,从伯利恒、拿撒勒,到加利利、伯大尼,一直来到全世界宗教信仰的心脏耶路撒冷…… 这本书不仅让你了解一段可以解读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的起源,也让你轻轻松松读懂一段不可不知的世界历史。 ★ 精美图文书,全彩精装,英国著名画家绘本,生动的画面易于亲近和理解。 ★ 圣诞节及新年在温暖的灯光下进行朗读的最好读物,世界经典《圣经》的奇妙探索 ★ 从人类起点看圣经,一本有关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的简明读本,直观、快速、生动地了解圣经人物、地名、历史故事及文化背景 ★ 简易旅游指南:一本有关中东、西亚最值得游历地方的简易旅行手册,旅行前或旅行中可以轻松阅读的知识性图书,配有清晰的文化地图、旅游线路图 -
基督教神圣谱
《基督教神圣谱》收290条目,每条均以中、英、法、西 、德、意六种文字(少数兼收其它文字)的异名相互参照,统一于中文的音译名字——中文名字按“名从主人”的原则译出,并参考“约定俗成”的旧译。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的每一条目,对人物记其传略,对事件指其出典,对少数象征作出注释,以便于检索者掌握异名之下的实质信息。《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选入有关这一冠“圣”群体的历史西方经典艺术品553件,既帮助读者获得这些人物的直观形象,又增进读者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这些优秀艺术品内涵的了解。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姓名前冠以“圣”字的人物,出现在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种领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支柱而具有突出的同一性,同时又因为西方不同民族语言在源流演变中出现的差异性,便出现冠“圣”人物的“人同名异”的现象,即同一人物在不同语言中演化成不同形态和不同发音。 这对我国从事西方文化介研工作的翻译者和学者构成严重的障碍,并且已经造成惊人的混乱。至今,我们没有一部专用工具书。 《基督教神圣谱:西方冠“圣”人名多语同义词典》正是这样一部旨在从名、实、相的立视角度,全面介绍西方冠“圣”人物基本群体的词书,以期解决人物译名混乱,生平事迹难查和艺术表现费解这三个长期困扰我国学术界的难题。 -
中国文化新视域
《中国文化新视域》内容介绍:起源篇:探讨了宋儒与基督教的宇宙论,发现中国的宇宙论比西方二元论科学观更契合基督教的观点。 工作篇:就儒家与基督教有关工作的道德承担,探讨了儒家工作的道德使命及基督教的工作观、工作意义、道德责任等。 政治篇:比较了孔子与路德的秩序观,发觉两者竟有十分相似之处。 伦理篇:比较了伊壁鸠鲁、康德和祁克果的伦理观,并以孟子作回应,认为他的良知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伦理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救赎篇:主要比较儒家与道教的救赎观,有趣的是基督教的创造、救赎与道教的“肉身成道”有互相呼应的地方。 操练篇:透视了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成圣的精神。在今日物化的社会,人们无不为口奔波,本篇的探讨,则着眼于心灵的释放。 灵魂篇:一致肯定了无论是儒家或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人生的价值都要在今世建立。死亡的生命只是人生的附篇:儒家的生命在于子孙延续,没有永生;基督徒死后不会转化成其他生存状态,而是只等候复活。鬼怪的事不应由人世转出来。 末世篇:从基督教的角度去探讨中国人对理想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