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动中国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一张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上,全书依次有所谓“天龙八部”——甲部(核心结构“儒家”)、乙部(互补结构“儒、道、法、墨”)、丙部(信仰结构“儒、道、佛三教”)、丁部(政治结构“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戊部(社会结构“江湖”等)、己部(总体结构“共同体”等),前有导论部(“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蕞后是结论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五千年的中国,处于同一条文化的生命线上,把握了这个民族的深层结构,也认识了你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
公共性与公民观
本书以“公共性与公民观”为主题,收入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以及国外学者的论文(译文)共14篇。这些文章从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的路径来探讨“公共”与公民的观念,在整体上构成了比较的视野——既是古今之比较,又是中西之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现代性政治之关键问题的丰富论述。可以从三个部分来概观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对中西思想史上公民观念的疏理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那么当代“标准版本”(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在意识形态中的支配性地位就不应该是自明的,而是值得批判反思的。实际上,西方政治哲学在自由主义传统的内部与外部,都发展出了超越传统自由主义对公民与公民政治的理解。 目录 编者:本辑导读 Part 1 中外思想史上的公共与公民观念/The Concept of“Public”and Citizenship in History of Thought 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 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 萧高彦:施米特与阿伦特公民观念的比较研究 Part 2公民与国家: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Citizen and State:Beyond Liberal ism 昆廷·斯金纳:国家与公民自由 菲利普·佩迪特:城市的自由:一种共和主义的理想 !哈格·帕塔潘:朋友与公民:转变中的现代共同体基础 刘训练: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 周保松:道德平等、分配正义与差异原则 Part 3 公民政治的实践维度/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oIitics 钱永祥:民粹政治、选举政治与公民政治 张福建:参与和公民精神的养成 陈淳文:公民、消费者、国家与市场 徐责: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自由市场时代的公民政治 江宜桦:公民理念与公民的教育 -
共和、社群与公民
《共和社群与公民》汇集了来自英美学者的五篇论文译作与七篇中国学者的论文。12篇文章以“共和主义的政治观念”,“政治社群与公民社会”以及“多元社会中的公民理论”为子题编辑为三个部分。译作中有三篇分别出自当代最重要的共和主义理论家Pocock,Skinner和Pettit,对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一些重要的政治观念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同时着重清理了在理解自由与公民问题中与自由主义所形成的分歧。而译自Young的文章,英文版最初发表于1989年,被认为是“差异政治”理论的经典之作。另一篇Kymlicka与Norman合写的述评文章,对当代西方有关公民理论问题的争论作出了全面的综述评论。这五篇译文都是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文献,特别有助我们理解不同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及其在当代政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四位台湾者萧高彦、江宜桦、蔡英文和林火旺对西方政治理论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论文分别探讨了共和主义思想与现代政治的关系,以及在政治社群问题上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论述。三位大陆学者许记霖、强世功和应奇的文章在援用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都以明确的本土问题意识介入了当下公共理论问题的讨论。本专专辑收入的这12篇文章只是在特定的理论方向与问题领域中与自由主义作出批判性的对话,这种对话与批判只是局部性的,而并非全面,也远未终结。 -
智者的尊严
-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 -
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
面对价值失范和群体崩解,中国人陷入认同的迷茫:我们是谁?归属感何在?天下、国家或个人,何处是我们认同的心灵家园? 本书汇集了若干学术论文,依主题而分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关于“自由主义的文明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各相关问题或元素的关系问题;二是“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研讨,汇集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认同变化问题;三是译介了西方思想界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当代学者伯恩斯坦的几篇讨论民主政治话题的文章,从中可以了解几位在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形成。本书所呈现的各种研究,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怀,或以史为鉴,或以外谏中,有较深刻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