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由国内上海史研究的专家精选海外学者研究开埠后百年间来沪外侨的最高水平的论文计15篇,内容英、美、法、日、葡、德、俄、印等各国侨民,关乎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涵盖了该研究领域的各重要方面,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且不乏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为上海的文化寻根另辟新境,著名学者熊月之先生特为本书撰写长篇序言,变为本书增色不少。 -
上海城区史
本书将上海分为10余个城区,从居民构成、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区城治等等方面叙述了城区历史发展线索,并在总体上构勒出上海史的新篇章。该书在写作方法、研究方法、史料档案等方面均有创新。 -
上海道台研究
长期以来,研究清代政治的史学家一般只注重研究清代官僚集团的上下两端,即基层官员--知县,上层官员--道台和知府的研究。本书作者、香港中文大学著名教授梁元生先生在详尽分析从1730年至1911年共80位上海(苏松太)道台的资料时,考察了上海道台的运行和演变,从而得出两个结论:一、晚清政府在回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和局势时,并不是近代化和改革创新的障碍,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二、作为清政府中层官员的上海道台,担当着一个“联系人”的角色,他联系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精神与物质、精英与大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论据充分,见解独到、精辟,不仅填补了清代行政及地方政府研究中的空白,而且还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内涵。 -
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
菜场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设立、发 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变迁。菜场既为 公众所有,也就汇集着各种社会矛盾,菜场里发生的人和事,展示着近代 上海城市居民丰富的日常生活。近代菜场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城市居民生 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 下篇 上海菜场与市民生活(1843?1949) 引言 第一章 演变 第一节 从传统集市到近代上海菜场 第二节 选址拓展完善 第二章 控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规范与制度 第三章 冲突 第一节 菜源、菜价与菜农 第二节 菜场里的社会冲突??以八仙桥菜场摊基投标事件为例 第四章 活动 第一节 人声鼎沸的菜场丰盛的菜篮子 第二节 城市社会的底层??以菜场为生的摊贩 余论 附录 附录一: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共菜场章程 附录二:公共租界工部局私立菜场执照条例 附录三:修正公共租界工部局私立菜场执照规则 附录四:上海市市立菜场管理规则草案 附录五:模范菜场办法 附录六:市立菜场摊户基地临时租约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档案、资料集 三、论文类 四、报刊类 五、地方志、指南类 六、英文类 -
上海武康路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最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
上海警察,1927―1937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翔实的史料、缜密的思辨和娴熟的叙述技巧,完整地再现了上海旧警察的历史,既动态的分析了它的来龙去脉,又深入地探讨了国民政府上海警政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并从警政的角度揭示了上海城市的复杂性。现翻译出版,定能使读者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