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的樂土
本書是楊牧前此批評論文之合帙,原刊存於《傳統的與現代的》、《文學知識》、《文學的源流》等三書,經大幅度增刪改訂後得二十八篇,代表作者於曩昔階段的文學經驗中,在學術研究與實際創作的期待下,如何交叉指涉,為知識感應洊密的過程作印證,其中不移的憧憬和嚮往是永遠超越、迥拔至高的文學理想。 -
葉慈詩選
葉慈是愛爾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近世最受重視最受喜愛的詩人。他精美深刻的詩篇,始終縈繞著沉重的愛爾蘭,縈繞著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展現出高尚的民族情操。楊牧著力精譯葉慈重要詩作近八十首,附以原文對照,另有導言、注釋、索引等,以完整的體例呈現,名家編譯,確非凡響。 -
奇萊前書(精)
始作《山風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繼之以《方向歸零》(1991)與《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學自傳之結構,探索山林鄉野和海洋的聲籟,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義,體會人情衝突於變動的城鄉社會裡,感受到藝術的啟迪,追尋詩,美,和愛的蹤跡,自我性格無限的猶疑和執著,並於回想中作荒遼幻化的前瞻,思維集中,風格刻意,一一在多變屢遷的散文筆路下展開。三書自成系列,脈絡延伸,止於一秘密作別的時刻,合帙為《奇萊前書》,為洪範文學叢書之313號。 -
奇萊後書
人生過程中的關鍵之點 ── 這不是一本回憶錄,我並不想去指涉特定的人事,而是想要以一種自己喜歡的辦法,擷取人生有意義的經驗,交往,以及影響自身的人物。時間和地點皆是跳躍的,但核心的概念卻一致。(楊牧) 楊牧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1987 ~ 1997),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散文集:《山風海雨》、《方向歸零》和《昔我往矣》。2003年,再將三本書編為一帙,合稱《奇萊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那一遠階段的結束。就在《奇萊前書》付梓前後,楊牧已經自覺地開始了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萊後書》。《奇萊後書》在時序上銜接《奇萊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是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別青少年歲月、故鄉花蓮的山林與海洋,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 ── 東海、愛荷華、柏克萊、華盛頓、東華等大學……置身多樣的人情和知識環境之間,感受學術、倫理,與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懷疑。筆法翻複、文類跨界之際,依然緊扣「詩」主題,對詩的執著始終不變,於風雨聲勢中追求愛與美之恆久。 -
楊牧詩集Ⅱ-1974-1985
此書彙集楊牧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五年間全部抒情詩作品,即《北斗行》、《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有人》等四卷之原貌,刪其駢枝重出,增入舊佚,並改訂次第,附錄各卷序跋及題目索引,按寫作年代編排,為楊牧第二階段詩作之定本。 -
搜索者
本書收集楊牧一九七六年迄一九八二年間所撰散文作品之精華,大略屬於抒情和體悟隨筆的範圍,延續前此二十年的情采格調,於镕裁聲律中求變化,搜索探討,感慨漸深,代表期間楊牧的風格體貌、思維,和一般的藝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