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科学知识新论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及其实践的批判,企图解构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主流论述及其霸权结构,强调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唤醒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他者”的平等对待,以及对于弱者(如少数民族)的关怀之情。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之中,处处显示他对于科学主义的不满,也流露出他的悲天悯人的胸怀。 -
後現代的國家認同
-
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
文化與人格是上一世紀政治學的另類課題,但隨著後殖民文化的蔓延,與專擅難禦的全球化風潮,新世紀政治的意涵已然無限展延。政治學界需要更寬闊的視野,來體會紛雜流動的政治現象。這在受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肆虐的中國文化地區,更是刻不容緩,因為追求現代化的歷史宿命論,正迫使中國人鄙夷自己的歷史與身分,形成內在焦慮與自恨,偏執行為繼之而起。本書將文化與人格提上研究議程,利用個案,為探究政治新知披斬一束荊棘。 -
中國的民族問題
長久以來,政治學家忽視民族問題,以為少數民族終將接受市場化與公民化,並效忠自由主義的國家體制。對這個線性史觀,本書從四方面提出質疑:(1)少數民族不是科學概念,而是隨主權國家發生才出現的政治論述,顧不能將之看成理所當然德研究對象,更不宜論斷某某民族的特點與價值觀;(2)少數民族面對國家政治經濟動員時,其回應不能化約成典型,每個民族地區自有調適途徑;(3)維繫民族認同的方式多種多樣,民族認同的意義因地因時變化,關乎認同的活動,多半不在國家的領域中進行,甚至潛藏著對國家的抗拒;(4)以社會教育、市場經濟、政治參予為內涵的漢化或西化工程,不一定與民族認同活動鄉牴觸,其共生重疊關係經常充滿創意。 -
社會科學方法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