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沧桑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
阿尔贝·加缪
★迄今关于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 ★解读一个不可忽视的灵魂,提供一份真正的道德生活范本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阅读加缪 【内容简介】 聚焦加缪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四个重要事件,本书思考了阿尔贝·加缪何以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又何以对今天的我们仍然重要。 这是关于阿尔贝·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为所有困惑于人类荒诞处境的人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范本。 这些年来,关于加缪的意义,我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理解是:直到1960年去世之前,他始终在和某些特定的观念做斗争,并和他的读者分享这场斗争。 如果存在某种学者和非学者共同拥有的信念,那就是在我们的知识生活和伦理生活里,加缪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极少有作家像他一样,作为一个为他自己的生命、也为我们的生命写作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编辑推荐】 1、一本“加缪的生命观念史”。本书选取了加缪生命中的几个事件与侧面,为读者展现他与某些思想观念做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与道德观念。 2、谨慎而新颖的传记写法。作者从事件与证据中倾听,试图解答围绕在加缪身上的疑问和争议。 3、观念碰撞,内容丰富。以事件为线索,以观念为核心。作者精要地勾勒出当时围绕在加缪身边的人物群像,比如萨特、莫里亚克、波伏瓦等人。 4、特别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张念老师撰写本书中文版导读。 【学者、媒体评价】 本书所叙,正是加缪这位道德家,在勇敢的自我批判、永恒的不安中奋力做出选择时,最具人性、最怀仁慈、最反叛或最沉默的重要时刻。它揭示了加缪至今仍是挑战和难题的原因:我们自身的洞察力和对他人的关切,是最根本的问题。 ——罗德·基德沃德(Rod Kedward),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加缪是极其细腻、敏感的作家,本书阐释加缪的方式既具智性的敏锐,又深入人性。 ——杰弗里·伊萨克(Jeffrey Isaac),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 除了研究法国思想史的高等院校学生,那些对20世纪法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也需要读读这本书。 ——罗伯特· T. 艾维(Robert T. Ivey),孟菲斯大学目录学副教授 我开始时的任何怀疑很快被作者在本书开篇时的评论所击退,作者说自己对加缪的看法和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它鼓励读者从那些熟悉的事件中另辟蹊径。 ——克里斯汀·玛杰里森(Christine Margerrison),《法国研究》 这本语言优雅、叙述动人的小书会吸引许多读者。那些对加缪的观念早有共鸣的读者能从中找到额外的精神营养;加缪的反对者也许想从泽拉塔斯基的著作中找到些许修正其批评观点的灵感。 ——大卫·德雷克(David Drak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本扣人心弦的著作……通过审视他生命中一连串关键事件来理解加缪,强调了加缪作品自有的雄辩性,泽拉塔斯基对加缪一生中关键事件的选择堪称完美。……本书展示了加缪作品中不同形式的伦理意义,以及他在表述这些意义时如何举重若轻。 ——贾斯汀·克莱门斯(Justin Clemens),《澳大利亚人》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加缪在今天仍然值得被阅读。 —— 史蒂文·G. 凯尔曼(Steven G. Kellman),《观察者》 -
鲁迅评传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并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还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鲁迅评传》(新版)系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曹著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新版《鲁迅评传》,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在新版《鲁迅评传》中,曹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并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
百年冷暖
本书内容: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北南两大知识群体:北京教授群和上海出版家群、一般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金融货币状况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影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7)、一般知识分子的薪俸和生活标准、大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大学师生的衣食住行、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著名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青年作家的生活状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等。 -
追寻80年代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 8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坚冰在被打破,思想启蒙气氛活跃,敢为天下先,使命感,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于坚 现在回想,80年代好像发了一场天花,到现在还能看出后遗症。——欧阳江河 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探索是真挚的,但都很粗浅,急就章,它填补了“文革”后的真空。——陈丹青 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城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是很大。——查建英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我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李陀 -
阳明学士人社群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构、发展和地方讲会历史外,本书探讨的内容还包括:学者个人思想内涵、论辩议题、学派内部差异、学者个人乃至群体的行动及其政治意涵、明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及其衍生之士人群体在整体社 会结构上的变化等相关社会现象。所涵盖的向度从个人内心世界延展到政治社会层面,是一部试图将阳明学置放于明代文化脉络中进行研讨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