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复盘
◎ 编辑推荐 ▲ 复盘历史,厘清晚近中国历史关节点纷乱的头绪——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天地会”之类秘密组织的渊源何在?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里来?陈炯明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如何与孙中山的分道扬镳?蒋介石邀请胡适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曲折原委?七七事变中抗日将领秦德纯的作用?台湾“宪政”历程中的筚路蓝缕…… ▲ 复盘历史,还原民国以来文化史与文化名人的公案真相——“小钢炮气死了傅大炮”,傅斯年之死的以讹传讹;南北学派的门户之见与“中研院近史所”艰难的创立过程;文人从政的历史功罪:王云五、罗家伦、翁文灏、浦薛凤…… ▲ “以豪侠率尔之性,为缜密徐舒之文”——范泓一仍“客观、严谨”的治史态度,所述人物的一鳞一爪、一言一行,也无不是在经过了大量的史料爬梳之后,才条分缕析,从容道出。范泓每每把那些一两千字的随笔札记,也写得左右逢源、跌宕有致,实是得益于他厚积薄发的功夫。——冯克力(著名文史影像读物《老照片》主编) ▲ 寻找历史的真实——对历史怀有敬意,就是尊重客观史实;对历史抱有温情,就是不带任何成见。——范泓 本书系作者继《隔代的声音》之后又一部晚近中国历史问题探研集,以客观、冷静的思考,平实、从容的叙述,对百年来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盘点,故谓:历史的复盘。如革命党人与洪门会党(天地会、三合会)的渊源,同盟会“革命的本钱”——武装起事经费来源,王云五与金圆券风潮,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中研院”近史所的曲折创建,家人眼中的胡适,以及黄远庸、汤化龙、冯自由、陈炯明、罗家伦、易君左、阎锡山、张季鸾、陈布雷、翁文灏、浦薛凤、顾颉刚、左舜生、任中敏、卢冀野、林海音等人的纷繁史事或公案。 书中长文《台湾“宪政”不寻常路》,追述战后台湾社会始终存在两股力量,相互对抗与角逐,一为代表统治者(国民党执政当局)的公权力,一为代表台湾民众与赴台自由派知识分子共生的反抗力量,这两股力量长期较量,经历了从戒严到解严、从组党到民主化的漫长时光,可谓备极艰辛,彼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终于谱写出威权时代“台湾民主宪政”的动人篇章,在中国百年“宪政”运动史上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 -
在民国(修订版)
☆《十月》杂志创刊三十五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 ☆书写民国文人与狂士,带你回到风云际会的民国时代 ☆著名学者、散文家孙郁经典作品 作者描述了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故事,一批文人与狂士身处非常的时代,始终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作品通过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张爱玲等人物在民国时期的所作所为,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复杂而多彩的民国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
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现实侵犯良心的边界,欲望侵蚀自由的灵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使命感让他不安于社会现状,而知识的理性又让他明白社会只能渐进式前进。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是转型期中国一代知识人的内心写照。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引发我们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的种种问题,并解读了他心中对于传统、底层、权利、道德、生存等主题的看法。作者细致的勘察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使得他能够突破身份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拷问十字街头的时代与人心。 -
知识人的黄昏
知识人用激烈的辞藻为受到侵犯的权利辩护,为被压制的真理和被延误的社会进步而奋斗。知识人的存在有赖于两点:一是拥有充分资讯、能够及时回应的公共领域;二是普世的价值体系。 知识人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关怀超越日常生活的神圣事物,关怀社会的终极价值理想,从而以此为依据批判社会现实。个体知识人的责任在于,做一个从普通公民视角看问题的独立观察者。 精神的成长,需要心灵的流放,思想者需要有不同文化的经历。生活在世界两端的学者们,都要对自己生活的那个社会负责任,赞美对方要适度,都不要对“他者”做过度的想象。 -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
这是一本留给自己的“作业”,也是学术地图的“底稿”。 老辈人身上流淌的人性光芒,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蔡元培、陈寅恪、金岳霖、潘光旦、陈岱孙、周有光、张中行、费孝通、周辅成、季羡林、金克木、王元化、唐德刚、谢韬、茅于轼、陈乐民、吴敬琏、江平,这些老辈先生,才是灯塔,照亮着夜空,温暖着我的心窝。而杨小凯、郑也夫、秦晖、萧延中、梁治平、贺卫方先生,无论思想的魅力和道义担当,都曾深刻启迪着我。 在石门这个荒僻的小城,这些人物,至少,让我不再孤寂。温暖更多的心灵,照耀人生的旅程,是所望焉! -
北大回忆
《北大回忆》是北大中文系78级学生、著名作家张曼菱(著名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曾经被改编为电影《青春祭》)回忆北大(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的新作。该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涉及北大的同学、老师、领导、文艺界、出版界的前辈等大量人物,以及发生在北大或者与北大有关联的种种事件,描述生动、人物鲜活,传达了作者体验和理解中的独特北大,为了解那空前绝后的一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北大的风格和传统,提供了很有意思的材料,也可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氛围。书中有各种著名人物,有同学间大大小小的冲突,有作者自身性格带来的戏剧性,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