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亡的巴黎
内容摘要: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 -
儒林新史
邵洵美作品系列之一,回忆录卷。本书收录了邵生平创作的回忆性短文十余篇,以半小说半回忆的笔法,记录了当年文坛上各种文人的众生相,既有阅读趣味,亦不乏史料价值。 序 巴黎的春天 两个偶像 偶然想到的遗忘了的事情 感伤的旅行 在牧师家中 我和孟朴先生的秘密 我的书斋生活 晒书的感想 出门七件事 儒林新史 一年在上海 编后小言 附录:邵洵美(1906-1968)著译年表 -
聚合与流散
《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在完成后,易堂诸子在我,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他们由故纸中走出,径直走人了我的世界。对于明清之际,我的兴趣始终在士大夫的处境与命运,包括展开在上述伦理关系、日常情境中的命运。明中叶以后,士人对当代士风之恶浊,批评不遗余力,我由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士人那里,却常能遭遇极清明纯净之境,赤子般的真挚与热诚。易堂诸子涉世均不够深,应当属于“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一类,是天性的诗人,尽管不以诗名。我想,光明俊伟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会令人神旺的吧。至于某个人物的魅力,自然会销蚀在时间中,但它们毕竟以其短暂的存在照亮过他人,即令细微如爝火,也是美丽的。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 -
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
这部法国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与其说是一部关于个人、思想和作品的历史(其实也确实是这么一部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不如说是一部记述这些人之间的友谊、冲突或者仇恨的历史。在回顾巴雷斯时代、纪德时代和萨特时代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事件迭出、动荡不安的岁月,也领略了它们的象征意义;我们又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那些来自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和配角,他们都曾试图用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来影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纪。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法国20世纪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象征知识分子时代开始的德雷福斯事件到敲响知识分子世纪末日丧钟的萨特和阿隆的逝世。不过,米歇尔·维诺克对知识分子末日的说法仍有怀疑…… -
历史碎影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视野,对这些生活在20初叶的南方知识分子做了一次发现式的书写,细腻而敏锐地写出了他们所面临的人生,从而对那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境遇作出反思。江南语调和小说笔法的混合运用,使得这些文字充满了悲剧、颓废与忧伤相杂呈的调子,就像南方阴霾、多雨、潮湿的天气,缓慢而顽固地进入我们的内心。 赵柏田在《历史碎影》一书堪称完美地实施了这一昂贵而又合乎人情的理念。为了与大历史的暗中对抗更有力道,他在对许多人的叙述中不惜采用小说笔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小说笔法在这里正好构成了破译全息图的最佳方式之一--何况那些充满着过多歧义、暧昧和晦涩特征性的包孕性时刻,正需要小说笔法去进行较为详尽的呈现。在赵柏田偶尔不无虚构的叙述中,一个动荡的大时代曾经长期被大历史忽略甚至遗忘的侧影出现了--这幅侧影十分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真正地、有血有肉地看见了一个大时代的边际。 -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已经被攻击了很多年.在这本萨义德最后的著作中,他论述了人文主义更民主的形式--其目标是共享、解放和启蒙--仍然是可能的.深入到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中与前哲们展开对话后,萨义德提出了他的主张:"言词"是历史和政治变迁至关重要的载体,而阅读则会教会人们去不断地质疑、推翻、革新.今天已被封为圣徒的思想家是昨天的反派者.在这个日益紧密相关的世界中,作家和知识分子应当怎样承担自己新的公共角色?萨义德的答案在这本书中,它为人文主义教育和更民主的批评模式提供了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