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与中国人
“重估价值”是“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遗产,当年的文化先驱们站在传统的外面,反思、重新评价传统,对传统抱有激烈的批评,“反传统”是其标签,而今视之,孰是?孰非?又孰解? 全书在深邃而又犀利的批判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沿着“五四运动”新思潮的体系深入,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传统与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重新审视古典传统中的礼治秩序、主奴根性、道德意识、天朝心态等等,意在从中探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最核心的问题:文化的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全书于繁复的史料中洞幽发微,于看似荒谬中条分缕析,常于看似不经意处有令人拍手叫绝之创见,启人深思与回味。 -
中国启蒙的历史图景
-
汪晖自选集
-
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
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之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思想主张方面,结合现代中国的政治国情,讲述作者自己的治国之道:中国道路并不必然地包含西方的主流价值,西方文明对于中国道路的具体实践来说,至多只是为深根固本的中国道路提供参考,因此,如何汲取外来的优秀文明,完全视中国社会的具体需要而定,从而能够以一种真正自信的态度展开目前的中国道路。 -
平等观念史论略
“平等”作为现代性价值和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像许多其他重大观念一样,不仅在其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在人们的认识中也充满着争论。本书从重大的现实关切出发,通过研究平等观念在现代中国的嬗变史,来反思平等观念的价值等哲学问题。采用观念史的方式,则意在通过“思”与“史”的结合,用谱系学方法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中,一个现代观念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它以观念史的以下事实为前提:像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平等”观念在中国有古今之变。从对“人的相同性”做抽象的理解,到以“权利平等”为中心的现代观念,乃是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的现代观念预设突变的结果。在20世纪中国,不但在政治平等、社会平等、经济平等诸多方面波澜迭起,而且关于平等的问题相继成为保守主义、平等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思想派别持续争论的战场。描写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揭示不同思潮纷争所遗留下的观念成果,进而可以观察具有强烈普遍主义冲动的“平等”观念内在的不同向度,以及它在现代性观念谱系中的位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同样属于现代性观念,依然存在着中西差别:在没有契约论传统的中国,在权力的垂直运用之体制中“被同等地对待”,依然压倒了视社会合作为平等的联合,自由与平等、效益与平等在价值排序中的争论,折射出现代性价值自身的矛盾和人性的悖论。 本书研究的独创性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项前辈和时贤没有做过的工作,还在于作为观念史的个案研究,如何通过成功地勘明其起源而深密地反思现代性观念自身。 本书有史有论,所述观点发前人之所未发,作者的原创重要学术观点通过本书严谨的逻辑结构得以表达,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
中世纪的奥秘
在历经漫长的文化萧条(即所谓黑暗时代)之后,欧洲迎来了学术(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的复兴,并开始为西方社会构建一个位居其文明核心并影响至今的理念。 在中世纪,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进入了教会和信众生活的核心;妇女的地位因此而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信众眼里,圣餐饼乃是耶稣的身体。这在哲学上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实在是流变的吗,以至一个实体可以转变为另一个实体?这些新问题在中世纪触发了人们的思考,其思想便是现代科学的滥觞。 中世纪的美术家(以及作家)开辟了西方的写实主义传统。巴黎是阿伯拉尔和阿奎那探求学问的地方,牛津是科学研究的温床,佛罗伦萨是但丁和乔托的艺术殿堂,雄伟的罗马,无与伦比的佛罗伦萨……凭借欧洲名城的巡礼,卡希尔很好地为我们刻画了实验的精神、多彩的盛典、充满激情的求知活动——而正是这一切,奠定了现代世界的根基。 ———————————————— 中世纪草菅人命的恶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冤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之所以提出“中世纪”这个概念,是为了用它来刻画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既没有古典时代的辉煌,也没有他们所在的“现代”的成就。 希腊乃是西方世界的发祥地,其形塑西方世界的是理性、思想、心智以及合理的探索。只不过,当西方的思想内容被纳入古希腊模子的时候,它又汲取了古犹太、早期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所以它不光与心智有关,而且更关乎鲜活的心灵、切身的体验、道德的行为及其作用。正是中世纪(尤其是12、13世纪以及14世纪初叶)这一段历程,使模子里的那些东西得到了形塑,首次融合产生了我们现代世界的早期版本。这并非最终的版本——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的版本。 中世纪欧洲的五花八门的情形,在提醒历史学家不要妄下浮泛的断语,因为针对他的概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活生生的(甚至有点儿刺眼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