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七月號: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
第十一期(七月號)目次 【編輯室報告】 張清志 【CEO生命閱讀】 【電影的故事】往事並不如煙 朱天文 【短波】 幽默也瘋狂 黃燦然 窗戶 姚若潔 【專輯: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 ※張愛玲補白 一、四○年代‧上海 發掘張愛玲四○年代史料隨想 陳子善 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緣,我終於找到了《傾城之戀》上演特刊,不禁欣喜若狂。這冊上海大中劇藝公司印行的小三十二開的小冊子,薄薄僅十八頁,內容卻頗為豐富。柳雨生(柳存仁)、白文、霜葉、實齋、沈葦窗、應賁、麥耶(董樂山)、童開諸文都是首次「重見天日」。雖然並非長篇宏論,都只是數百字的短制,其中傳達的意見卻值得重視。 《傳奇》的印象 顧樂水(章品鎮) 張愛玲與《傳奇》 甲文(柯靈) 讀張愛玲《傳奇》增訂本後(七律) 唐人(唐太郎) 如果〈傾城之戀〉排了戲 柳雨生(柳存仁) 喜悅的等待 白文 舞台上的《傾城之戀》 霜葉 動的《傾城之戀》 實齋 流蘇的話‧柳原的話 張愛姑(張茂淵) 《傾城之戀》 葦窗(沈葦窗) 傾城篇 應賁 無題篇 麥耶(董樂山) 《傾城之戀》與《北京人》 童開 《傾城之戀》本事 《傾城之戀》 蘭(關露) 《不了情》本事 張愛玲的風氣 東方蝃蝀(李君維) 太太帶回來的樂趣 庸樓 二、六、七○年代‧香港、美國 張愛玲夢魘她的六封家書 周芬伶/編寫 謝毓祥/譯 這六封信寫於一九六二年一月至三月,正是淹留香港為電懋電影公司寫劇本時,遠在美國的賴雅再度中風,張愛玲為賺生活費用不得不在香港苦撐寫劇本,她連回程的旅費也沒有,電影公司對她的劇本很有意見,酬勞一直沒下文,賴雅又一直寫信催她回去。她在四面楚歌中,給賴雅寫下這些信…… 張愛玲致華府英國大使館函 張愛玲/文 陳姿羽/譯 張愛玲的「名詞荒年」──一個關於〈文革的結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蘇偉貞 一九七一年六月三日張愛玲寫信給水晶,約在她公寓晤談。對這位超級張迷而言,這天,他等了十年。夜談後水晶快筆寫就〈蟬──夜訪張愛玲〉,於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三日發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可說驚動華文文壇。然而人們當時所不知道的背景故事,影影綽綽正上演張愛玲寫作生涯最大挫折的內情。 時間殘酷物語──重讀張愛玲《半生緣》 楊照 十四年就已經是「半生」,甚至超過了「半生」了。整本《半生緣》講的就是時間、時間感、時間殘酷地改造人的感受感覺,年輕時期的強烈,中年以後的無奈甚至冷漠。 ※胡蘭成東瀛寫真 亡命的革命家胡蘭成 大沼秀伍 事實上,我也很想得到一幅胡先生的墨跡,只是知道先生的字一字千金,怎麼也開不了口。碰巧有一次胡先生到寒舍作客,看了我客廳的壁龕後,說:「我給大沼先生寫幅字吧。」我聽了真是喜出望外。 回憶胡蘭成 海上雅臣 胡蘭成二三事 倪弘毅 一天上午,胡與我同到起士咖啡店左側一家公寓的二樓。門鈴響處,啟開的是一個阿媽樣的女傭。引進後,出來一位纖長的、知識分子氣質很濃重的女士,年近三十,那就是當時蜚聲文壇的作家張愛玲。 有關父親胡蘭成 胡甯生 人如亂世 尹麗川 讀胡蘭成,既要超越人品道德,亦要超越才華。我以為他的好,在於他自成體系,又和周邊的一切絲絲相連。他自身便是一個時代——一個亂世。 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 張瑞芬 《三三》作者,多被界定為張派小說傳人;「三三」文體,常見的籠統說法乃胡蘭成和張愛玲二人的混融,所謂「張腔胡調」。這個說法,恐怕有再評估的必要。 ※賴雅美國日記 我聽到她在唱歌──賴雅日記中的張愛玲 周芬伶/編寫 謝毓祥/譯 賴雅忠心地護衛朋友,最明顯的例子是布萊希特。他一生幫助的作家無數,張愛玲算是最後一個。他自己的創作成績有限,但慧眼識英雄,前後扶持兩個東西方奇才,而且都是在他們最落魄時。賴雅的一生該怎麼說呢?他會在歷史中留名,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他的慧眼。他的確具有高尚的文學品味。 【專欄:聊聊齋】富貴逼人張天寶 張大春 【專欄:嬉戲】黑白顛倒看 紀蔚然 【專欄:閒讀偶拾】盛夏吃鰻魚 林行止 【寫書人】當代愛情神話的偉大解碼師:羅蘭‧巴特 菲立浦‧羅傑/訪問、記錄 劉森堯/譯 不管從那個角度看,我都不贊成同性戀的論說,理由並不是我不願意看到這類事情,也不是因為這類事情觸犯規則,或是出於謹慎的因素,而是:戀愛的論說主要還是以異性戀為主,而不是以同性戀為主。 【理想的國度】 約翰‧藍儂以及我的國家 唐諾 對於國家,最宜當也最寬容的對待方式是「忍受」,像你可以忍受某些小感冒總會找上你、困擾你、妨礙你幾天且局部性的自由一樣,你息事甯人的依法打發完它,便又能回復到你完整自由的模樣,就這樣可以了…… 國家於我何有哉? 熊秉元 對不起,我是中國人 劉大任 洗夢者 駱以軍 王德威 【超新星】螃蟹之病 陳宗暉 【專欄:西西看房子】吳哥 西西 【專欄:文學空間】解毒藥與毒藥 阮慶岳 【寵物時代】 無印良品 米朗琪/文 米榭兒/圖 Camper鞋 米朗琪/文 米榭兒/圖 【文學原鄉】陳若曦在台北 陳文芬 【有話要說】解構神話,解放球迷! 鄭浩 【印刻書房:每閱一字】擇 趙世民 【印刻書房:最哈絕版書】我無法自夜黯的酒館離開 林盈志 【七月小說】沉默咒詛 黃碧雲 時間、意志、恐懼、一切的總和也無法再是虛無飄渺的所稱之愛情。她和他只是接近。 接近終結,因而心生憐憫恩慈。 -
張愛玲傳
貴族世家 一九二○年。上海。 上海,這個被西方稱為「冒險家的樂園」,「東方巴黎」的中國第一大都市,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便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上海的畸形繁華,吸引各著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險,或投機,或享樂,全都聚集於這個熱鬧的「樂園」。 九月三十日,已是秋涼的季節。但在上海,秋老虎的淫威卻似乎剛剛開始發作。人們彷彿也放慢了生活的節奏,日子安靜而又漫長。在上海市麥根路(今泰興路)的一棟民初式樣的老洋房裡,傳出了一陣微弱的嬰兒啼哭聲。不用問,這樣秀氣的啼哭,肯定是個女孩。 剛接生下來的這個女孩,是她所在的門第甚為高貴的家庭中的長孫女。當然她之前也有其他長孫女,然而在那樁堪稱「奇聞」的婚姻中,她確實是長孫女。從她那並不特殊的長相,亦不響亮的嗓音裡,絲毫瞧不出她將會給她身後的家庭帶來些甚麼。 第一章 絢爛童年 1. 張愛玲在生時是一個謎,張愛玲去世後,她的生命更是一個謎。 生於分崩的世家,處於離亂的世道,一個孤傲的天才遺世獨立。文才驚世,命途多桀,舊友睽違,情人變心,這個民國女子,臨水照花,回到她孤絕的美感世界。 文化失落,靈魂無依,異國飄零的心事,都付與似水流年。 于青的《張愛玲傳》,是迄今為止資料最全面、描寫最生動的張愛玲傳記,它不單呈現張愛玲完整的一生,更呈現她幽微卓絕的精神世界。讀張愛玲的作品,再讀她的傳記,讀者得到的才是一個完整的張愛玲。 -
永远的张爱玲
-
餘韻
張愛玲繼『十八春』之後以梁京筆名在『亦報』上連載的中篇小說『小艾』,為大陸學者陳子善所發現,親撰一文介紹並交香港『明報月刊』發表,台北則由『明報月刊』交『聯合報副刊』連載,一時造成台灣和香港的文學視聽界另一次『張愛玲震撼』,反應和回音到現在還嫋嫋不絕。作者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奉旨完婚』,將這一批在上海時寫作的舊文合成一本新書,定名『餘韻』。 書中『華麗緣』一文於一九八二年在美國洛城修訂,其餘六文或有可取的地方,或有感情上的價值,作者囑咐加以『收養』。其餘如『浪子和善女人』和『女裝女色』雖經發掘出土,但犯不著再花時間去細細理順顯然是英文移植過來的構句,至於『我的姊姊張愛玲』並不是自己的作品,當然只好『包括在外』。作者自說從沒有『天下無不是的子女』的想法,認為文章只要自己的就會好,有時看到少作還真會覺得『齒冷』,到了是否要面對讀者群的關頭,只好辜負挖掘者的一番苦心了。 最重要的是中篇小說『小艾』,也是促成出版『餘韻』的主要動機之一。 張愛玲文章的特色和在整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本《餘韻》的結集都有它不可忽略的價值意義。張愛玲無疑是過去文學史上最神秘和特出的一位作家,她的影響深遠,甚至一直到今日,張愛玲體例式的寫作方法都一再被許多人奉為寫作圭臬。《餘韻》中收集了在文學界引起重大震憾的中篇小說〈小艾〉、短篇小說〈華麗緣〉及〈散戲〉、〈中國人的宗教〉、〈雙聲氣短情長及其他〉等六篇散文。 -
The Rice Sprout Song
The first of Eileen Chang's novels to be written in English, The Rice-Sprout Song portrays the horror and absurdity that the land-reform movement brings to a southern villa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hopes of the peasants in this story, the redistribution of land does not mean an end to hunger. Man-made and natur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the threat of famine, while China's involvement in the Korean War further deepens the peasants' misery. Chang's chilling depiction of the peasants' desperate attempts to survive both the impending famine and government abuse makes for spellbinding reading. Her critique of communism rewrites the land-reform discourse at the same time it lays bare the volatile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集結了台港、大陸及海外學者(康來新,池上貞子,周芬伶,羅久蓉,王德威,張小虹,平路,胡錦媛,梅家玲,蔡源煌,彭秀貞,金凱筠,陳思和,李歐梵,陳芳明,楊照……等)對張愛玲的討論。從〈第一爐香〉到〈半生緣〉、從散文隨筆到《紅樓夢》研究,張愛玲一生的文字事業,盡皆包括。而各篇論文所引用的歷史材料及理論架構,尤其可以得見張愛玲的啟發之深,影響之廣。本書是「張學」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