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未完
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 --傅雷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柯灵 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 --夏至清 “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 --王德威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余秋雨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读的。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贾平凹 -
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
要 找 一 個 詞 語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可 不 容 易 , 「 傳 奇 女 子 」 ?「 才 女 」 ?在 最 新 出 版 的 《 蒼 涼 與 世 故 : 張 愛 玲 的 啟 示 》 中 , 作 者 李 歐 梵 用 了 「 蒼 涼 」 和 「 世 故 」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此 書 是 李 歐 梵 特 別 為 香 港 的 「 張 迷 」 而 寫 , 以 「 蒼 涼 與 世 故 」 為 題 , 英 文 可 譯 為 是 Desol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前 者 是 張 愛 玲 自 己 的 美 學 觀 念 , 後 者 是 作 者 對 張 愛 玲 的 看 法 。 -
張愛玲學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說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說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說裡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說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裡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說〈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說的敘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
色·戒
-
私语张爱玲
【本书目录】 前言 记张爱玲 我的姊姊——张爱玲 写在《紫罗兰》前头 遥寄张爱玲 记张爱玲 私语张爱玲 从张爱玲的《五四遗事》 说起 《海上花》的英译本 张爱玲语录 文学与电影中间的补白 张爱玲一瞥 张爱玲在台湾——访王祯和 寻张爱玲不遇 蝉——夜访张爱玲 夜访张爱玲补遗 访张爱玲女士 张看 ...... 这是一本关于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与张爱玲有过直接或间接交往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包括她的老师、同事、朋友、研究者乃至初恋情人关于她的生活和创作的回忆,这些回忆文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不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其参考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第二部分是美国郑树森教授和编者陈子善先生挖掘张爱玲生平和创作新史料的汇编,这些新史料的陆续发现,填补了张爱玲创作史上的若干空白。 本书收集的文章共有三十多篇。其中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选》,胡氏在文章里称张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此文为我们揭开了张爱玲情感生活的一角风景。 林以亮辑的《张爱玲语录》,其中的妙言隽语,读来令人低回不已。 -
中国现代四大才女散文全集
有感《四大才女散文全集》 轻轻的合上这本散文全集,窗外已是夜意深浓,缠绵悱恻的雨声仿佛明了我的心境,述说着随时光流走的容颜,慨叹着几多才华横溢的四位女人,一如我的感觉… 历史进入21世纪,无独有偶,却和上个世纪的开首,在某些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有些看来遥远,荒置,被时代所遮掩的过去,却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必然再次重现,闪烁出璀璨的光华,就文学而言,“五四”时期及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创造风格和审美倾向,以自身大胆的人生追求和不懈探索,而独树一帜.庐隐、石评梅、萧红、张爱玲就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作家中最具代表的四位,俗称“四大才女”.而我身边的这本散文集就是才女们精华之作的集萃. 庐隐原名黄英,祖籍福建闽候,曾经两次爱情婚姻,第一次是在东北女师上学期间与北大哲学系学生郭梦良认识并相爱,当时庐隐解除了自己的婚约,不顾社会家庭的反对,便毅然和尚有家室的郭结合并生下了一女,两年后,郭去世.1928年,庐隐在友人的家里结识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的李唯建,由友谊到爱情到结婚.庐隐是一个做事相当干脆爽朗旷达的女人,有着蔑视世俗,敢爱敢恨的性格.但庐隐的性格与创作的心态,却是两重的,正如她在散文《庐隐自传》中所说“在我写文章的时候,也不是故意无病呻吟,说也奇怪,只要我什么时候想写文章,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的遮满,深深的沉到悲伤的境地去.”所以她的散文不粉饰,不掩盖,既是弥散着悲哀也是绝对的真诚.在庐隐内心的世界里,由于那种无名的悲哀阴翳的潜质,而使得她的文章更富于女性诗话的浪漫. 石评梅,学名石汝壁,乳名心珠,字评梅,生在山西平定县的一个小山城里,家境中等,母亲是继絃,在中国的家庭里,这种关系或者对她产生影响,她在日记里写到“…母亲在这个清静的夜幕下,常常弹弄着凄切的声调,常使我在一夜的枕上,流许多的伤心的泪”可见幼时的她已经是个易动感情爱伤心流泪的女孩子.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癔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且在感情层面上,她更是脆弱,更加哀苦,常常是通篇充满了诸如“冷月,孤坟,落花,哀鸣,孤魂,残叶”之类的词汇,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流汇而成,满纸心酸,每每读完她的文章,我总会陷入一种无以自拔的悲哀… 在四大才女中萧红的命运最为悲苦,这个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童年,少年到中年夭亡,一直处于极端的苦难和坎坷之中.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地主家庭,11岁时,生母病亡,父亲与继母都对她很苛刻,1930为了抵抗父亲,继母,舅父,对她的婚约的包办,她毅然的从家里出走,并由此被父亲开除了祖籍,自死不能与家人往来.所以在她的临终的文章中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直接反映到生存的问题,远远脱离了石评梅的梦幻式的“悲哀情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新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每每读完都会有一种力量在心里激昂. 张爱玲,这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物,她显赫的家庭背景,使得她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她的散文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都胜出前三者,… 四大才女的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虽然距今快一个世纪了,但现在读来不仅不觉尘旧,反而在观念上有似曾相识的亲切鲜活,比起近几年文坛那种所谓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根本不是同个层次…说她们是四大才女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她们的确是才情并茂,极有见地,文华出众的,读‘四大才女’的散文不单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想必她们用心写就的这些文章也是我们需要用心和人生来读,才能体会得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