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物与好奇
本论文集收录了劳拉·穆尔维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从《夏娜》(Xala)、《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蓝丝绒》(Blue Velvet)等电影,到艺术家吉米·杜汉姆的装置艺术和女性主义摄影师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涉猎十分广泛。 文集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恋物概念,及其与艺术文本的关联方式。劳拉·穆尔维在这里重返当代文化理论中纠结在一起的许多复杂问题,尤其是观看、幻想、理论化和历史变迁过程之间的联系。哪种言说方式可以表明“奇观社会”的特征?如何利用“好奇心“来解释大众文化的政治?这正是该文集试图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
革命的年代
我们在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dualrevolution),本书所追溯的1789-1848年的世界变革,正是从“双元革命”这一意义上着眼。因此,严格地说,本书所陈述的历史既不是一部欧洲史,也不是一部世界史。我在书中对某一国家的陈述(尽管常常显得粗略),是从它在这一时期所感受到的双元革命影响来着眼,那些在这一时期受双元革命影响微不足道的国家,我就略而不谈。因此,读者在书中会发现关于埃及的某些论述,而找不到对日本的评说,对爱尔兰的阐述多于保加利亚,谈拉丁美洲多于非洲。自然,这并不意味着本书所忽略的国家和人民,他们的历史要比本书所谈论的那些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有所逊色,或者较不重要。本书之所以把视角放在欧洲,更确切地说是放在法、英,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世界或至少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转变是发生在欧洲,确切地说,是发生在法、英。不过,有些值得更详细论述的题目也被搁置一边,则不仅是因为篇幅所限,也是因为这些主题在本系列的其他几卷中将有充分论述(像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详细叙述,而是企图做出解释并达到法国人所谓的高度通俗化(haute vulgarisation)。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受过教育、有一定学识的公民是本书的理想读者,他们不仅对于过去的一切充满好奇,而且希望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所以,给本书加上大量的学术注释,似有卖弄学问、多此一举之嫌,这些注释应当为饱学之士所准备。因此,书中的注释几乎完全是关于实际引文和数字来源,有时还涉及到某些争议性特别大或者某些语出惊人之论述的依据。 不过,对于这样一本包罗万象的著作,就它所依据的材料略微述及是完全必要的。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某些方面的专家(或者,换个说法,在某些方面也更无知。),除了相当狭隘的某个领域以外,他们基本上必须依靠其他史学家的工作,对1789-1848年这个时期来说,仅二手文献就汗牛充栋,以致任何个人,即使他能够读懂用各种文字写成的材料(当然,所有历史学家实际上最多只能掌握少数几种语言。),也无法穷尽。因此,本书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二手,乃至三手材料,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同样,本书在材料上必然挂一漏万,相关专家将如笔者一样同感遗憾。 然而,历史之网只有拆破,才能抽出单独的织线,出于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把这一主题分成一定数量的子目。我试图非常粗略地把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大体上是论述这一时期的一些重大发展,而第二部分则是针对双元革命创造出来的那种社会做一概要阐述。如果这样的区分会使书中有些内容显得重复,那并不是因为理论上的问题,而完全是出于方便。 有很多人与我一起探讨过本书某些方面的内容,还有些人阅读过本书初稿或校样中的某些章节,我在此谨表感谢,而书中的错误自然与他们无关。我尤其要感谢伯纳尔(J.D.Bernal)、达金(Douglas Dakin)、费希尔(Ernst Fischer)、赫斯凯(Francis Haskell)、凯尼格斯伯格(H.G.Koenigsberger)和莱斯利(R.F.Leslie)。费希尔的思想对第十四章的帮助尤大。拉尔芙(P.Ralph)小姐作为秘书和研究助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梅森(E.Mason)小姐为本书编制了索引,在此一并致谢。 -
幻想的瘟疫
本书中,齐泽克提出,当前的时代正遭受着一场幻想的瘟疫。我们的生活的日益抽象化——从数码化到市场关系均如此——和我们周围的伪具体形象的泛滥之间,冲突正逐级增强。传统批评倾向于在抽象概念和具体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而齐泽克的看法却是,今天,正确的程序乃是从伪具体的形象中推导出抽象。他在书中举出遍及方方面面的例子,从各国对洗手间的不同设计到网络性爱,从波斯尼亚战争到罗伯特·舒曼的音乐,从中探完幻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既促成快感又保证后者不至于过量的手段、拜物概念和幻想的引诱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码化和赛博空间对主体性地位的影响。在这些讨论中,齐泽克充分展现了他雄辩、博学、幽默又精辟的大师风范。 本书从拉康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幻想的瘟疫”这一假设。第一章(《幻想的七具假面》)讨论了心理分析中的幻想概念的轮廓,还特别考虑了意识形态对某些幻想背景的依赖。第二章(《爱你的邻居?不,谢谢!》)讨论的是幻想和快感之间的模糊关系:幻想驱动和构筑快感,同时又像面保护盾一样防止快感过量。第三章(《拜物及其兴衰》)集中讨论了作为幻想诱惑的范例的拜物概念(从它的宗教起源到它的后现代剧变)的僵局。最后一章(《赛博空间,或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禁锢》)直接触及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最新版本的赛博空间话题,并试图探讨持续不断的数码化会如何影响主体性的地位。四个章节之后附加三篇附录,分析了作为“幻想的瘟疫”的内在实质的真实界的难以呈现性的三个例子:在电影中试图表现性行为时的失败(《从崇高到荒谬:电影中的性场面》);音乐旋律线的逐渐消失表现出的主体性(《罗伯特·舒曼:浪漫的反人文主义者》);以及现代(康德)伦理中对道德法则的排斥(《无意识的法则:论一种超越善的伦理》)。 -
疯癫与文明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
享受你的症状!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