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子
历代子家选刊之一种。 尸子二十二篇,早佚。清代所行辑本共四种:震泽任兆麟本,元和惠栋本,阳湖孙星衍本,萧山汪继培本。汪本晚出,能参校三本。本书据汪本点校,附录诸家评论,并近人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卷十七《尸子》校语九条。 -
意林校释(全2册)
梁庾仲容杂取周秦以来子学典籍107种,撮举要语,成《子钞》一书,启子书辑佚之风。唐代马总在庾书基础上踵事增华,所纂《意林》,辑文达111种之多,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推出的《意林校释》,是对《意林》的全面系统整理。正文各篇分题解、原文、校释。题解旨在考证作者、版本、流传、存佚之大略,力求言简意赅地传达文献的基本信息。校释重在校勘文字,比较版本异同,间或施以是非判断,并对相关事典、名物、制度等进行注解。除六卷正文外,书末附录有《意林逸文》、《意林附编》、传记资料及一些重要序跋、考证、著录等,很有参考价值。 -
中说校注
《中说》主要记录了隋代大儒王通的思想言论,由王通门人记录,王通弟王凝整理成书,少子王福畤编为十卷。王通又称文中子,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卒于大业十三年。王通以继承周孔道统为职志,生前就有“王孔子”美誉,其学被后世誉为“河汾道统”。今见署名王通的著作仅存《中说》和《元经》,其中《元经》系伪作,因此《中说》是我们研究王通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献。 北宋阮逸、龚鼎臣曾分别为《中说》作注,龚注亡佚而阮注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个版本都以夹注形式保存了阮注。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双鉴楼藏宋刻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刊本和重刻明世德堂《六子》本为主要校本,阮注文字全部收入,并以正文夹注的形式排出。阮注着力点主要在注释人物和史料钩沉两方面,很有价值,但其注过于简单,且有些地方失于考证,与史实不合。本书校注,置于每段之后,在校勘文字的基础上对《中说》原文做训诂、考证、注释等工作;凡与阮注看法不合者,给出己见;凡系明显化用《论语》表述者,给出《论语》文句。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外围资料,作者择要辑录了历代评论资料作为附录。 -
新编诸子集成
本书是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已出各平装本的一个集合,共60册。“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自1982 年设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2009年出齐正编40种,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汇聚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子部代表性古籍进行了深度细致整理,反映了历代学者校勘注释的成绩与新时代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已经成为学术界阅读使用子部书籍的首选版本。 这次推出的盒装本配有包装箱,适合图书馆购置与个人家庭收藏,是儒、墨、道、法等各家诸子经典著作的权威注释与整理本之集成,是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参考书,可谓“中华元典、子部精华、名家校注、国人必读”。 -
孔丛子校释
《孔丛子》包括七卷二十三篇,宋元以后保存下来的刻本、抄本众多,本书以宋嘉祐八年刻宋咸《孔丛子注》为底本,参校宋刻以下三十余种明清以来重要的刻本、抄本。本书对《孔丛子》所做的校释,是集校集注性的。作者对各篇篇题、标点、文字、文义、字音等各个方面皆进行了校释,其中主要集中在文字校勘和注音上。对不同版本之文字不同者,多保留底本原貌,重要异文出校勘记;有所改动时则需底本原文明显讹误,不得不改。注音多是援引他人成说。释义主要是为确定不同版本的文字孰是孰非。作为附录,本书还收录了《孔丛子》主要版本序跋十五篇、校注诸家序跋七篇、关于《孔丛子》的各种书目录四十一种、诸家考证文章二十一篇,以求反映出历史上关于孔丛子研究的动态过程。 -
《荀子》新探
荀子思想是以儒学为本,博采百家之说为用,为适应封建大一统形势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认知精神的务实型的新儒学。近世荀子研究著述如林,不过精当杰出的作品还不能说是很多。这本廖名春的《荀子新探》对荀子学说的各个方面逐一探索,如书中章目所示,包括人性论、群论、天人论、解蔽论、正名论、富国裕民论、兵论等,条分缕析,可谓是全面的研究。本书不但对于荀子研究多有贡献,对于儒学以及整个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也有不小意义,非空泛之说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