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寿庚考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裕菁的译本,陈先生的译本在原作之外增补了不少资料,故出版时易名为《蒲寿庚考》。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过这本书,现在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此书仍不失其学术价值。为满足读者的需要,现据1954年版重排,将原来的繁体直排改为简体横排,标点符号也做了相应调整,改正了一些错讹之处,收入《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 -
中西文化交流史
本书利用大量的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全面地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的历史,即可看中国文化的西传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可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渗透和影响。本书资料异常丰富,内容相当全面,已被多所高校列为文化交流史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曾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最新修订版。书中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新版除根据最新考古和研究对初版内容作了更新外,更着力补充了两章十万多字,对初版缺失的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本书适合作作为文化史、中外关系等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 -
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
-
中国南洋交通史
今人所说之南洋,包括明代之东西洋而言。所谓东西洋之称,似首见于《岛夷志略》,至明代开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与苏门答拉以西,质言之,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昔日大食人亦以此两地为印度与中国之分界。然在元代以前则概名之为南海或西南海。 冯承钧先生,号子衡,湖北汉口人。清末赴欧洲留学。初在比利时上中学,后入巴黎大学,专攻法律。民国初年回国,曾经任职教育部,又曾经一度在北京大学教书。他在法国学问兴趣旁及语言文字以及西域南海古代的历史地理,因此收录各种字典、著作甚多。他在巴黎时,曾经想将安南(今之越南)的古今地名依照汉字和近代罗马字对音,作一对照表,以便研究安南历史地理用。因此请教于留法的安南学生,竟不得要领。后来先生回国,由于生活困迫不得已将所收集的各种字典、书籍统统卖给北平图书馆,而安南古今地名对照表也因此始终没有写成。后来每当说及此事,先生便不胜感叹。 冯先生对于南海古代的史地,不仅翻译了许多法国汉学家的名著,还采用了国内前人的考证,也加入了不少个人的心得。赵汝骀的诸藩志,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游记,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杨炳南的海录等等,多为研究十三世纪以后南海古代史地的重要资料。先生综合各家的考证,予以抉择,并根据所能够看到的各种本子,比较校勘,为治南海古代史地者之先驱。 -
粟特商人史
《暨南中外关系史丛书:粟特商人史》通过研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散落在印度、伊朗、中国、拜占庭和北亚草原的粟特人遗物,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中古粟特商业生长盛衰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0世纪,粟特商人从只具局部意义的小规模商业开始经营,在与巴克特里亚、印度商人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并在突厥人、卡扎尔人的政治护翼下,西通拜占庭、东人中国,在克里米亚到朝鲜的欧亚草原建立起广泛的商业网络。粟特人既是东西商贸的担当者,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贸易中介。但萨珊波斯的衰亡、索格底亚那被阿拉伯征服以及唐朝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粟特商业带来致命打击,随着丝绸之路的陆海转换,波斯商人控制了海上贸易主导权,粟特商业最终走向衰亡。有鉴于中国在粟特商业网的拓展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故本书第五章专门论及中国粟特商人的情况,对塔里木甘肃地区、京师诸州,甚至四川、吐蕃的粟特人聚落、贸易网发展、萨宝功能和演变,以及姓氏、婚姻的华化问题均有论述。 -
中西交通史
《中西交通史》是作者研究古代尤其是16-18世纪中西交流的成果的结集,由其子阎守诚先生编辑。《中西交通史》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附录:第一部分为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古代中西的交往,重点是介绍元明清三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交往史事,并讨论了中国对法国18世纪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史料部分。主要再现西方传教士与清政府的瓜葛,这些史料是作者从法国收集整理来的第一手材料,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