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代藝文敘錄(上下)
本书是迄今著录金代文献最为详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搜求,认真爬梳,整理出金代书目上千种,远远超出干嘉学者的二百余种。著录分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医学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该类艺文状况;然后著录作者与书目,以作者为经、书目为纬;所收书目,一律说明存佚,引用文献均注明年代、作者、书名、卷数、篇目、版本及页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严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必备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
汉书艺文志讲疏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存世的第一部古典目录要籍,同时也是步入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阶梯。清代学者甚至断言:“不通《汉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足证《汉志》在学术上享有特殊地位。历代考证、注解《汉志》者颇众,近人顾实有感于前人之不足,从学术史角度出发,撰成《汉书艺文志讲疏》,不仅考述作者生平、书籍性质,还重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及于目录版本之诸问题,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人诸作。是一部值得学者案头备查的专著。 -
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内容简介:我们必须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校书。但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力究竟是有限的、渺小的。长于此或短于彼,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汗牛充栋的书籍,内容是丰富的、繁杂的。如果说一个人竭尽精力,便可校理天下群书,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国历史上几次范围较广的校书工作,都是在大规模组织人力、各用所长、分工合作、集体劳动的条件之下,取得成功的。当汉成帝河平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校书的时候,便是采取各委专才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只有刘向是一位博涉多通的学者,所以能总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籍。其中还有他的儿子刘歆,和杜参、班游等协助他,可知那三大类书籍,也不是刘向一人独力校订的。至于兵书、术数、方技等类书籍,则分配给精通这些专业知识的人去校订,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在人事安排上,体现了重视集体力量的精神。其次,当北宋全盛的时期,开崇文院校理群书。程俱《麟台故事》说:“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日崇文院。”当时名流学者,都被罗致参加了工作。像沈括、苏颂这般人,学问博洽,举凡天文、地理、音律、算法、医方、本草,都有比较精湛的研究。每校一书,都有《叙录》。仿佛和刘向校书时,有些相同。《麟台故事》卷三有云: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苏颂、陈检等并为校正医书官。这又说明了当时也是委任专门人才去校订专门书籍的。不过宋代统治者,还是拘于常格,除对四部之书作一番校订外,便没有注意到方外之书的整理。 -
古語文例釋(修訂本)
王泗原先生是江西宿儒,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先生视做学问为一种责任,本书即针对古籍中的疑难问题,决嫌疑,明是非,从语法、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句读、章法等多角度入手,训释阐发,为读者通晓古籍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是研究、初学古文极具价值的参考读物。 由于作者长期负责编写中学语文教科书,书中所举例子,多是常见的古文篇章、语句,纠谬正误,分析透辟,启人良多,也特别适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参考借鉴。 张中行先生曾评价说:对于想亲近或不得不亲近古典的人,请先细心读读这本书,当作厉兵秣马,以免仓卒登程,碰到小小坎坷就摔倒在地。读者可与《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句读释例》等书并观。 扬之水:泗原先生是我近年常常会想起的一位“陈旧人物”,只是在我的阅读范围里,很少见到有人提及。……我向负翁(张中行)说起手边有泗原先生的《古语文例释》,对先生的学问非常佩服。 -
丁亥观书杂记
本书作者周景良是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先生之子。2007年,周景良先生应邀观看其父过去捐赠给天津图书馆的一批书籍。这些书籍中有周叔弢先生亲手校对、批注的书,有善本书籍的影刻和影印本,有各种古玺印和今人的印谱,等等。本书就是周景良先生此次观书过程的记录,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周叔弢先生爱书、读书、选书、校书、刻书、献书等方方面面。所述有关家族情事,均为难得的一手文史资料。 -
中国古代的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被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近代以来,类书农渐被各种百科全书和新式辞典所取代,但在原著湮灭的今天,类书中保存的大量古代原始文献就显得尤其珍贵。因此,了解和掌握古代类书的知识,对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简明系统地介绍我国类书的性质、起源、类型和作用,并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时期近二十种类书的编纂经过、体例、版本和流传情况以及各书的价值和作用,是关于中国古代类书的一部很价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