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经学
《清代经学著作丛刊:礼经学》分七卷,分为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以《仪礼》十七篇为纲,选出历代疑而未决处,用“今案”进行剖肌分理。每申说一例,皆先引各家注释后再下己见,搜罗宏富,征引广博。 -
经学通志
本书系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重新校印而成。作者"曩读唐陆元朗德明《经典释文》",以为其"文少波澜,未足以发人意","恨其记载疏舛,于魏、晋以下不详"。又以清儒江藩《经师经义目录》"胶于门户,特以清儒承汉学,而摈唐、宋于不论不议,学术流变之迹,因以不明",故"爰辑旧闻,纂为是志"。全书共分七部,题以《总志第一》、《周易志第二》、《尚书志第三》、《诗志第四》、《三礼志第五》、《春秋志第六》、《小学志第七》。十三经中所谓经典,本书多有不取,以"《论语》述夫子之言行",仲尼述而不作,何"使其弟子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又以《孟子》为诸子"儒家之著述","《尔雅》则经传之释词,倘以此为六经之羽翼则可,而迳厕于六经则荒矣",等等,故本书唯取五经而言之,去取之间,颇有见地。本书除第一部分总述、末一部分讲小学而外,各部分述诸经之历史,言简意赅,而其尤其可贵者,乃在于涉及到经学在晚清以来之发展,如录海宁杭辛斋"《易》如大明镜,无论以何物映之,莫不适如其本来之象。如君主立宪,义取亲民,为《同人》象"诸语等等,正可补清儒经学史之不足。本书名为《通志》,由古而今,可谓名实相副矣。 -
五经异义疏证 驳五经异义疏证
-
毛詩注疏(全三冊)
《詩經》是周代至春秋時代詩歌的總集,由漢代毛亨作傳的稱為《毛詩》,漢代鄭玄曾加以箋注。到了唐代,孔穎達又為之作疏,稱為《毛詩正義》或《毛詩注疏》,後人將之列為《十三經注疏》之一。本次對《毛詩注疏》的標點校勘整理,以日本足利學校所藏的南宋劉叔剛一經堂刊刻的《毛詩注疏》為底 本,此本是真正的宋刊十行本,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本子。參校本則博采眾書,如唐石經、阜陽詩經殘簡、《四部叢刊》影印宋刻巾箱單注本、嘉慶二十年阮元所刻注疏本等等,達數十種之多。校勘成果則撰成《校勘記》,附於每卷之後。 -
经学大要
-
經學通論
本書原為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經學通論」課程之教科書,曾在電視上講授三次。由於合約期滿,本書不再發行。友朋學生間有索求,無以提供,因而重新修改,由大安出版社出版。 內容包括四篇,第一篇〈緒論〉,第二篇<群經概說>,第三篇<經學簡史>,第四篇<餘論>,共二十六章。本書係目前有關經學課題最完整的編著,而且行文深入淺出,極適合初學者自修,或大專院校採用為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