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汇校集释(全二册)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孔子思想的结晶,不仅对二千余年来中国的政治、道德规范、思想、文化、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至钜,而且超越国界,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一部《论语》不过万余言,而历来阐述、释研究它的著作篇什也多达数千种(大部已佚)。研究者中有代表性的校注成果百三四十家进行汇校汇释,对勘异文,对照异解,去芜存菁,取长补短,断以已见,时有新说,是一本适合于品位与层次相对较高的读者的《论语》读本。 -
易林彙校集注
《易林汇校集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的内容、形式和生成年代决定了它在易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特殊价值,同时,也使得它在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歧误百出却又难以辨析是非,直至民国时尚秉和从易象学的角度对其逐条加以分析整理,才使《易林汇校集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的文字校勘多有定论。尚氏全从易学角度对《易林汇校集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进行解读、校勘,在方法的选择上可谓精审,但此书自宋元以来版本颇多,为之作简单注释或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其成果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相比于同时代的经史著作,《易林汇校集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中下册)》是被忽略的,这也就是现在要对之进行整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
经学教科书
《经学教科书》分两册,第一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第一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
戴氏注論語小疏
戴望,晚清今文经师。征古训注圣经,表彰颜李之实学,更发扬《公羊》之微言大义,欲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救世敝而维圣教。戴氏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于庭《发微》,顾其书皆约举,大都不列章句,辄复因其义据,推广未备。故《戴氏注论语》依篇立注,为二十卷,皆檃括《春秋》及五经义例,系晚清《公羊》义释《论语》之重要注本,盖戴望求素王之业、太平之治之宏愿。 校疏者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戴氏注论语小疏》之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同治十年金陵书局初刻本(据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影印)为底本,校以南菁书院丛书本;并对戴氏注之出处、涉典故与义理之术语,尤其是大量涉及《春秋》与《礼》的内容加以疏释,撰此《戴氏注论语小疏》,亦其治经以经世之意。 -
在“德”、“位”之间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处于“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本书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战国、汉代、宋代、清代四个儒学经典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本书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子诸历史形象的生成机制及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具体而微地把握儒家在“德”、“位”之间所展开的政治哲学思考,是作者将儒家政治哲学“重新放回一种存在结构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目录 引言:问题、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 一、 孔子的政治信仰 二、 孔子的政治行动 三、 问题的初次提起 第二章 战国儒家的解决尝试 一、 楚简《穷达以时》篇的初步探索 二、 孟子对事件的淡漠及解释 三、 荀子对事件的感同身受及其解释 第三章 汉儒的理论解决与行动解决 一、 关注与伤感 二、 理论解决:孔子素王论 三、 行动解决:王莽得位改制 第四章 宋代道学的解释 一、 心性关切 二、 朱熹的理学解释 三、 治道与角色 第五章 清儒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解释 一、 戴震考证学视野下的解释 二、 章学诚史学视野下的解释 三、 康有为公羊学视野下的解释 余论:话语结构及儒家政治哲学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尚书·尧典》解说
《尚书•尧典》有“中华文明第一典”之称,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很多意义上的源头,既是思想哲理、精神信仰的源头,又是生存结构、政统的源头。在本书中,作者在解析《尧典》的叙述结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阐发文本中所蕴含的“时”与“孝”的理念,带领读者深入体会《尧典》所展示的中国古代乃至人类史上最为动人美好的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