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全十一册)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繁体纵排版)(套装全11册)》主要内容:敦煌文献的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多达六万件左右的古代写本、刻本,聚集了公元4至11世纪古代历史文化的无尽宝藏,迅速形成了一门引领20世纪学术潮流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敦煌学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以致有“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敦煌学界发奋图强,后先相继,成果丰硕,局面已大为改观。但仍缺乏集大成的著作问世。汇辑出版一部集大成的高质量的敦煌文献总集,真正昂首自立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是我国学术界几代人的心愿,是“古籍史上前无古人”的伟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张涌泉为首的一批年轻的敦煌学家开始了《敦煌文献合集》的编撰工作。 《敦煌文献合集》是将敦煌文献(汉文翻译佛经以外部分)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整理编排。整理工作包括定名、题解、录文、校勘等项。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一部校录精准、查阅方便的敦煌文献的排印本。使其成为像标点本二十四史那样的“定本”,使敦煌文献成为各个学科都可以使用的材料。现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这项敦煌学集大成的跨世纪工程的第一部分成果——《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终于面世了!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所有敦煌经部文献的全面普查,在分类、汇聚、定名、缀合、汇校等工作的基础之上,把所有相关写卷及其校录成果全部类聚在了一起,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类聚的基础上,又融进了编撰者自己的许多研究心得,多发前人之未发,显示出了编撰者广博的学养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使《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繁体纵排版)(套装全11册)》达到了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最新学术水准。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分为“群经类”、“小学类”两大部分。“群经类”包含《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九经;“小学类”包含韵书、训诂、字书、群书音义、佛经音义五类。书末附有卷号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
禮書通故(全六冊)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3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4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5册)》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6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探讨的范围相当广,时限相当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逮当代学者,义有分歧,率皆甄绿,然后明辨是非,折衷至当。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研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比如三礼之学,向以郑玄注为宗,而此书驳郑处不下百条,其申郑处亦复不少。对待历代数十百家的经师、学者也莫不如此,皆是采择其精言,发挥其胜解,匡补其不逮,纠正其误说,或申或驳,大都有根有据。黄氏通过这部巨著,将两千年来的古代礼制研究成果,做了出色的总结。 黄以周基础厚,读书精,功力深,钻研透。他的遣部礼书通故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了许多问题,解决了不少纠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俞樾称此书「洵足究天人之奥,通古今之宜,视秦氏五礼通考,博或不及,精则过之气章炳麟赞此书「盖与杜氏通典比隆,其校窍异义遇之,诸先儒不决之义,尽明之矣气均推挹甚至。黄氏此书不仅是三礼学者和古制研究者不可不读的著作,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三礼通论
-
尚书正义
《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 校点前言 尚书正义序 卷第一 尚书序 卷第二 虞书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夏书 卷第七 卷第八 商书 卷第九 卷第十 周书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附录 上五经正义表 请雕五经正义表 六经疏义跋 四库全书总目尚书正义提要 尚书注疏校勘记序 -
论语疏证
《论语疏证》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论语疏证》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
礼记集解(全三册)
本书是清人研究《礼记》的代表作。该书在郑玄《礼记注》和孔颖达《礼记正义》的基础上,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不仅对字句进行充分诠释,而且对典章、名物、制度详加考证,还对宋代理学有所阐发,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教及礼仪制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