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六章
本书全面介绍了作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市的考古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在石鼓山地区的考古收获。 本书的六篇文章,分别从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青铜器、戴家湾出土青铜器、海内外博物馆的宝鸡青铜器收藏、商末周初关中文化与政局变迁等六个角度,展现了青铜器之乡各方面的发现与特色,通过考古学者们的推理与解读,再现出昔日商周变迁之际的风云变幻。 -
青铜器(博物馆绘本)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奇伟、纹饰瑰丽,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和审美精神之最高标准。但中国古代青铜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品,那些不知名的伟大艺术家的虔敬和创意随着熔融的铜液一同灌注到模范之中,慢慢冷却,最后凝聚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中国的青铜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积淀的过程,它典雅和谐的特质与中国文化含蓄深邃的特点紧密契合。《青铜器(博物馆绘本)》精选多个青铜器藏品,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了青铜器文化。本书由陈燮君主编。 -
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
本书系综合考古、收藏、科技、美术众多领域成就,对中国青铜器学科作全面回顾及系统研究的专著。上编通论从青铜器的起源、发现和研究谈起,对历来各家的青铜器分类与定名作了科学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乎用途和器型的型式分类,并对青铜器的纹饰、铭文、铸造与加工、仿造、伪造与鉴别都作了精辟的阐释。下编分论分别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以及东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器按时代、地域、礼器制度进行综合研究。 -
时惟礼崇
《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在社会层面上,《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情境考古学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和信仰与禁忌。对与铜兵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的讨论表明早期中国礼制体系的多元和互动本质。 因此,《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单纯依靠唯一材质甚至唯一器类复原早期中围礼制制度是危险而误导的。针对宾福德的经典理论,《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在方法组合、系统的界定、考古学观察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
雄奇宝器
《雄奇宝器:古代青铜铸造术》主要内容:中国的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风采,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种永恒的记忆。钟鸣鼎食的时代,贵族是青铜器的拥有者,铜器是子孙永宝之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国家有国之重器,所谓“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征战,大量制作的是礼乐器和兵器,与其他文明用青铜主要制作工具、兵器和饰品有所不同。大量繁缛华丽青铜礼乐器的制作,在技术上形成了以陶范铸造为主,辅以失蜡铸造和多种表面装饰工艺的传统技艺,这与世界上其他青铜文明有明显的不同。 -
中国青铜时代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