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
《战国文字通论》论述了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战国文字与传钞古文、战国文字分域概述、战国文字形体演变以及战国文字释读方法等五章内容。 -
汉字起源与原理
本书是一部很具学术特色的研究论著。作者依据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出土资料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文符,较系统地分析了汉字产生的特征,推论出了汉字的“六书”系统来源至少在商代以前。提出了象形字、转注字和指事之点的汉字“三要素”和长期困惑文字界的转注内涵,以及“五步相生”的造字程序,从理论上解决了汉字造字程序中连环相生、纵横交错、辗转相注、交互说史的关系问题为我们认识古汉字造字方法提供了一种最新的理念。 -
陈巨来治印墨稿
《陈巨来治印墨稿》内容简介:刊印篆刻设计墨稿,在印章出版史上尚属首次,观赏这批珍贵的陈巨来治印墨稿及其相对应的印蜕,可以全面地了解艺术大师的篆刻创作过程,更让我们折服其精湛,高超的篆刻技艺。 -
图释古汉字
《图释古汉字》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力图展示汉字的内涵和魅力。它将甲骨文、金文、摩崖碑刻以及简牍帛书等资料融会消化后,梳理出一条文字演变的清晰脉络,除用文字做简要说明外,并借鉴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用精巧的小图画形象地展现每一个汉字的起源意象。这是一次将神秘的古汉字介绍给大众读者的有益探索。虽然世界各民族的文字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起源于示意象形,但像汉字这样历几千年而一脉不绝的文字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汉字不仅仅成为书写语言的工具,而且还蕴藏了取之不尽的丰厚内涵,更为神奇的是其书写本身已经成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3300多枚竹简,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这批西汉竹书是继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2》内容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 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从地下出土的第四个简帛《老子》古本,也是目前传世最完整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
中國古文字學導論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部夏含夷教授主编的《中国古文字学导论》的特殊价值: 首先是通过这部书可以了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文字的现状。书中叙述了很多中国学术界的成果,但也着重谈到外国同行的研究,有些是国内不容易接触到的。我们还可以从书后参考文献中得到西方、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有关论作的信息。 其次是认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文字材料的观点和方法。例如书的导言强调,与传统的史籍记载不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更多地反映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状况和流行信仰,使大家看到当时生活是怎样丰富多彩。在这一类问题上,西方学者的工作很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书中主张对古文字材料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吉德炜在谈甲骨文时便说,任何卜辞都不能孤立地研究,必须从文字、占卜、语言、文化等角度去全面考察。现代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必须时刻牢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商代人占卜时认为他们自己是在做什么? 国内读者还可以由《中国古文字学导论》得到一种益处,就是如何翻译中国古文字学特有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