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大都会
中国人在美国当公务员
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
大都会的活力从何而来?如何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政府?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纽约是大城市的特例还是范例?房地产税如何连接私人义务和政府义务?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教授戴安·E.戴维斯倾力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美国注册规划师、前预算局公务员对美国城市的深度观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作者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能够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方向解读纽约的特点,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
◎美国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城市?中国大城市的生长轨迹与美国有何异同?
城市空间、公共交通、地产开发等课题和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借鉴他国已有的现实案例,尤其是如纽约这样极具特色和活力的超级大都会,对推动改善我国目前社会环境有重大的意义。作者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
◎图、文、数据结合,在街头摄影中想象城市律动,从数据分析中解构空间政治,把复杂的城市问题简单化、趣味化。
作者精心绘制数十幅纽约区划图、路网图等,宏观且客观地解构了纽约的空间政治。从纽约社区花园、公园绿地到摩天大楼,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
✨
名人推荐:
看纽约的实践,能够了解如何建设充满活力、宜居且和谐的大城市,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如何各司其职。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大国大城》作者
本书回答了各地无数居民和政府官员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也直接揭示了纽约市的魅力所在,帮助读者理解 为什么这座特殊的城市会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没有比这更及时、更出色的读物来了解这座永不停歇的迷人城市了。
——戴安·E. 戴维斯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前系主任
内容简介:
纽约大都会背后都有哪些博弈?政府如何“企业化”运营?
新冠疫情期间,“开放街道”政策如何体现城市价值观?
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如何推进?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线城市中个人、社区、政府、企业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公共空间、社区营造、公私合作(PPP)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纽约作为全球闻名的国际都市,是城市发展的“超级试验场”,也有着种种可供参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都有一个城市独特的发展模式。本书以一系列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串联描绘出纽约种种独特或奇异的城市发展现象(比如公共空间的打造、地铁运营、地产开发和规划等),并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术框架,通过解构纽约来重构城市。
-
声誉经济
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意味着什么?
广博、犀利、翔实 |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
《纽约》杂志“年度最佳学术图书”
“我们时代最好的批评作品之一。”——《N+1》杂志
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推荐
----
本书是目前学术界唯一完整梳理了包括文学奖、音乐奖、电影奖等在内的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 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扩散,到其自20世纪以来的飞速增长,作者詹姆斯·英格利希不仅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而且还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造成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
此外,他还基于对奥斯卡奖、诺贝尔文学奖、威尼斯电影节等诸多国际重大文化奖、电影节案例的深度分析,探究文化声誉作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在当代文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出版后,该书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到2013年,已成为文化奖、文学奖研究的经典著作。
----
在2010年的中国之行中,我有幸在南京大学英语系分享了《声誉经济》一书,当时有个研究生问我:“这与文学有什么关系?”这可是个好问题!简单说,文学奖或艺术奖是文化生产的典型机制。人们要认可某种东西是“文学”,就必须经过一个集体的来回拉扯和争夺,这个认可过程可以被广义地描述为一种经济行为。——詹姆斯•F. 英格利希
很少有哪个学者能像詹姆斯 •F. 英格利希一样,如此深刻地洞悉井揭示了文学奖的声望机制——正是它们制造并认证了出版市场的明星作家,并秘而不宣地形塑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判断。——但汉松,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
人人都是赢家,每个人都必须得奖。——《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渡渡鸟”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不算什么。——“格莱美最佳硬摇滚演奏奖”得主“珍珠果酱”的成员埃迪·维德
-
世界人口简史
人口学家带你纵览人口扩张的历史,发现生育的真相和人口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人口趋势
◎ 编辑推荐
★ 作者马西莫•利维-巴奇是人口统计学教授,著名的国际人口专家,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西学院等多所名校,曾任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主席。
★本书探讨了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影响。
★先进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人口结构不平衡等新问题,本书将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 内容简介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影响。
-
美国四百年
★ 一部创业者书写的美国资本主义兴衰史,以移民视角重述美国历史。
★ 描绘美国各历史阶段的时代“弄潮儿”群像,呈现创业者的抉择、成功与失败。
★ 讲述35个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发明、技术和行业的故事。
★ 充满丰富有趣的细节,展示显微镜下的美国经济生活。
★ 经济学家张维迎推荐阅读,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与历史学家联袂力荐。《经济学人》2017年年度zui佳图书。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
-
“后工作”理论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论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工作机制导致“很多人无所事事,其他更多的人做无用功,并且强迫真正有益的劳动力从事最繁重的过度工作”,造成了劳动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无益于个人发展和公共利益。
针对西方社会种种与工作有关的畸形现象——机器生产加剧劳动异化,人工智能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长持续上升和工资相对停滞,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跨国公司以转移生产线为威胁要求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劳动的不正常狂热,将贫穷归根于懒惰的偏见,大规模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具有迷惑性的零工经济——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畅想,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
经济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是两位著名人类学家对经济人类学的历史与实践所做的概览,书中呈现了人类学家在经济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贡献。本书强调了人类学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如何根植于西方哲学、社会理论和世界历史之中。通览全书,作者重申经济人类学是一项人道主义的工程,他们呼吁人类学家应该继承莫斯(Marcel Mauss)和波兰尼(Karl Polanyi)这些先驱们在经济研究方面的抱负和路径,为分析当代经济现象和经济良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