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经济

[美]詹姆斯·F. 英格利希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文化 经济

2024-5

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引言:文化奖与文化研究
文化奖的时代
第一章文化奖狂潮
第二章现代文化奖的滥觞
第三章文化奖扩增的逻辑
第四章娱乐类奖项
文化奖产业之特性
第五章文化奖的设置
第六章品位管理
第七章奖品:生产和交易之物
游戏与玩家
第八章丑闻当道
第九章奖评新辞
第十章屈尊策略和游戏玩法
文化声誉的全球经济
第十一章艺术的国际竞赛
第十二章声誉的新疆域
第十三章文化奖与世界文化政治
附录 A文化奖的崛起
附录 B文化奖与商业
附录 C赢家通吃:六份获奖名单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意味着什么?

广博、犀利、翔实 |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

《纽约》杂志“年度最佳学术图书”

“我们时代最好的批评作品之一。”——《N+1》杂志

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推荐

----

本书是目前学术界唯一完整梳理了包括文学奖、音乐奖、电影奖等在内的文化奖的历史,并对现代文化奖 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公元6世纪历史上最早诞生的奖项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扩散,到其自20世纪以来的飞速增长,作者詹姆斯·英格利希不仅展现了一幅文化奖历史的全景图,而且还分析了各种奖项的设置、管理及其文化影响,解释了造成文化奖盛行的各种内外部复杂因素。

此外,他还基于对奥斯卡奖、诺贝尔文学奖、威尼斯电影节等诸多国际重大文化奖、电影节案例的深度分析,探究文化声誉作为混合了新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在当代文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从而提出了“声誉经济”理论。2005年出版后,该书受到《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刊的广泛好评,到2013年,已成为文化奖、文学奖研究的经典著作。

----

在2010年的中国之行中,我有幸在南京大学英语系分享了《声誉经济》一书,当时有个研究生问我:“这与文学有什么关系?”这可是个好问题!简单说,文学奖或艺术奖是文化生产的典型机制。人们要认可某种东西是“文学”,就必须经过一个集体的来回拉扯和争夺,这个认可过程可以被广义地描述为一种经济行为。——詹姆斯•F. 英格利希

很少有哪个学者能像詹姆斯 •F. 英格利希一样,如此深刻地洞悉井揭示了文学奖的声望机制——正是它们制造并认证了出版市场的明星作家,并秘而不宣地形塑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判断。——但汉松,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

人人都是赢家,每个人都必须得奖。——《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渡渡鸟”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不算什么。——“格莱美最佳硬摇滚演奏奖”得主“珍珠果酱”的成员埃迪·维德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金利来睡衣舒服的评论
    书非常好,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社会学主题,作者作为文学教授却积极借鉴社会科学,也令人佩服。翻译有一点问题,而且译文较为生硬,这一点考虑到译者是英文系教授就更令人不解。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过去百年间,文学、艺术类奖项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增。文学界甚至有一则流传广泛的笑话——“文学奖比作家还要多”。美国文化社会学者詹姆斯·F.英格利希采用一套特定的经济学术语,从而搭建起解读文化奖项与声誉生产的系统性框架。全书详细回顾了20世纪以来,文化奖的兴起与迅速扩散的历程及其逻辑。在此基础上,作者继续审视评委会内部的运作机制,在内部劳资关系的紧张压力下,奖项管理方具体如何与评审博弈;以及作为象征的奖品、奖杯、颁奖词等在设计背后埋藏有怎样的玄机。无法忽视的还有处于这套声誉经济游戏中心的评奖对象。文化奖如何又...
  • 大猫的评论
    有点浪费版面,理论总结少,顿号书名号太多,口水文
  • 雪薇薇的评论
    1895年11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其巴黎的寓所签署他最终的遗嘱,承诺以永久奖的形式“赠予人类一份礼物”。 围绕着这份礼物,美国文化理论家、文学社会学者詹姆斯。F。英格利希分析了贯穿整个文化奖体系的象征性交换、胁迫、协商、竞争和联盟,涵盖文化奖的产生、评选过程及围绕这一奖项所产生的新闻报道,其中,谈及诺贝尔奖,以及由此催生的袭古尔奖、普利策奖等等。
  • OCEANUNRAVEL的评论
    目前想继续读博的念头完全被这样的研究吊着。译文确实生硬,但原文也挺绕的,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大量descriptive information就在这种论证风格里被改造成了small arguments。对照自己过往三个月的论文写作经历,领悟到自己还算得上有把握思路和论证方向的能力,但做的实际工作不足且太粗糙,驯服不了野心。研究不算完美,当然也叫人遐想如果有更多一手材料会怎样、增加更深入的经济学分析会怎样、把文化史的部分交给历史学家写会怎样,但苛责实在毫无必要,接受一个足够独创也足够系统的研究如其所是吧。
  • DX3906的评论
    作者力图借鉴社会学理论概念来分析文化生产,但解释部分仍有些薄弱。文化社会学研究似乎特别喜欢布尔迪厄的理论。运用“场域”“资本”等概念,往往也会受制于它们。
  • 寻找范特西的评论
    视角新颖,格局宏大,作者理论功底在线,打开了各种文化产业奖项背后的象征资本逻辑和经济运作机制,但经验材料基本来自西方且较为陈旧。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声誉经济发展历程基本大同小异,翻译可以再提高。
  • 久枝的评论
    非常系统性的研究,有一些笑点(亮点)潜藏其中。
  • 山海不是海的评论
    本书最有趣的点是它的研究主题:文化奖及其涉及的规则、策略以及游戏的玩家。文化奖的核心在于它的双面性,作者借用布尔迪厄“象征资本”的概念,来揭示文化奖的作用。文化奖是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资本之间谈判交易的桥梁,人们通过文化奖实现了不同资本之间的转换。只是书中具体细节过于繁杂,主线不突出,要是精简一些就好了。翻译不好。
  • Rosalinde的评论
    文化奖在神圣化艺术家的同时不可避免和金钱与社会资本流动交织,我们介于将艺术视为一种庞氏骗局和作为最信任投资场所的冲动间,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奖比过去更令人怀疑,也可以有象征意义,这是当代文学奖世界的核心悖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文化奖将其政治议程强加给文化场域,又将其视为衡量群体地位的晴雨表,在促进少数派和反对派文化的兴起并使其获得关注和尊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奖往往建立在社会、种族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上,被迫模仿成熟的奖项又要有所区别,新奖无法取代旧奖,新旧调和的趋势是福音,因为它保证某个位置较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