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 《<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解说《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笔。《史记•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中的范蠡传记,得此文补充方才完整。其中部分内容类似小说家言,可以看成对人性的深刻分析。 -
楚汉争霸启示录
决战垓下前,刘邦逢项羽必败,至少有四次,刘邦险成项羽刀下之鬼: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项羽已经把刀架在刘邦脖子上,却因一念之差,被刘邦借如厕遁走; 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外,五十六万汉军一夜之间被项羽三万人马全歼,刘邦在风沙掩护下才侥幸脱险; 公元前204年六月,荥阳城下,刘邦与部下换装后才艰难突出项羽重围,死里逃生。 同年六月,刘邦在成皋又被项羽围困,陷入绝境,被迫抛下部队,孤身逃过黄河。 直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终于在垓下等来了唯一一次机会,他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没有留给项羽任何机会,最终逼得霸王自刎乌江。 翻开《楚汉争霸启示录》,看刘邦如何在每次都被对手击败的情况下,把握住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秦崩
秦始皇建立了亙古未有的大帝國崩潰了!他一手營造的長城、馳道、阿房宮炫人心目,但僅僅十五年,秦帝國就轟然一聲,徹底崩潰了。帝國傾危的裂痕從趙高、李斯、胡亥等主演的王位繼承鬥爭中肇端,胡亥登基後更不惜民力展開巡遊、修宮室、築皇陵,終而在陳勝、吳廣造反的聲浪中,爆裂成全面性的崩潰。整個中國彷彿回到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 在那個時代,從中央的宮廷鬥爭到地方上揭竿而反的群雄,人人唯利是圖,個個爾虞我詐、生死相搏。李開元形容:「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看看氣吞山河的項羽個性上有什麼樣的弱點,成就了霸業卻終歸失敗;地痞流氓般的劉邦又如何攏絡人心,如何在鴻門宴中死裡逃生,終而成就帝業…… 讀史的人常慨嘆,如果扶蘇留在始皇身邊,這一切是否會改觀?秦始皇流放親生的大兒子扶蘇,真的是要剝奪他繼承人的資格,還是有意磨練?如果扶蘇聽從蒙恬的勸告,不輕易自殺,秦代的歷史是否會是另一番景象? 讓我們跟隨作者穿越兩千年的時空,神遊於金戈鐵馬的歷史現場,感受這「秦崩」之後,「後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時代人物的詭譎命運。 -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内容简介: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以时代、课题,或以材料区分,有所谓的断代史、专史,又有出土文献学、简帛学、敦煌学等等;中国史和外国史更是楚河汉界,互不相通的两大营垒。这样的专业分工造成研究上“囿于一隅”的现象,课题和视野都为之割裂、窄化和浅化。作者在长期对秦汉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致力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除了步武前辈,也试图探究新的课题,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爱宝》和《画为心声》?要收录的就是这两方面的论文。 -
秦汉名物丛考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
秦汉史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本书于1947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下部分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次《秦汉史》的新版,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