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的危机
本书源自1990 年代发轫于法国的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透过那场白热化的论战,拨开繁杂的当代艺术现象,从一个征候式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的"危机"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一模式已经终结,提出我们已经历了艺术乌托邦的终结,正在进入另一种艺术生产与表征的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部情绪激越甚至愤懑的书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书,又是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书。发生在法国的那场"当代艺术危机"辩论同样在中国产生了反响,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不失其意义。 《当代艺术的危机》于1997 年初版,已在法国再版了5 次,修订了2 次。此次中译本根据第6 次印刷的法文版译出,且作者为中文版读者特地撰写了长达一万余字的"中文版后记",堪称该书迄今为止内容最新、最全面的版本。 -
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
本书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讲述1961年到1963年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来到美国展出、与肯尼迪夫人及美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说明这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发挥着感召公众审美和文化催化剂的作用。当时有超过两百万的美国民众排队参观这件诞生于16世纪的杰作,这在美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件单一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奇迹,同时开创了博物馆展览轰动效应的先河。书中还配有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肯尼迪夫人和艺术作品的关联娓娓道来。 -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
在拉斐尔笔下,那些圣徒们,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从拉斐尔的画中,阿拉斯那双奇异的眼睛,看到了哪些从未看到的景象? 透过拉斐尔和阿拉斯的画与文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有什么奇异的景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这是一部讨论奇异景象的书,更是一部发现奇异眼光的书。 -
新卢浮宫之战
卢浮宫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座伟大的博物馆的历史,往往就是一部艺术史。而当它凝聚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时,它本身便拥有了生命。它究竟是生命常新,还是奄奄一息,直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1981年,法国社会党重新执政,本书作者、时任文化部长的雅克•朗格得到密特朗总统的大力支持,针对陈旧不堪的卢浮宫,出台了新卢浮宫博物馆计划。该计划一出台便受到法国文化界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本书讲述的故事,就从这里拉开序幕。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悬念。本书作者将整个事件当做一次次战役来讲述,故称“新卢浮宫之战”。本书既非天马行空的虚构小说,又非让人亦步亦趋的旅游指南。作者以内部的眼光,详尽讲述了卢浮宫得以重生的过程,并始终将它放置在世界文化潮流和国家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之下,从而让我们对卢浮宫有全面的了解,并感受它所承载的博大内涵。 编辑推荐 法国原文化部长雅克•朗格讲述卢浮宫的台前幕后——卢浮宫浴火重生记 -
礼仪中的美术
《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
时空中的美术
这部文集和《礼仪中的美术》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但涵盖的历史时期和讨论的美术作品则有早晚和性质的不同。 前者有着比较明确的历史框架和内容的凝聚感,本集则以概念和方法为主导,所关注的是这些概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阐释历史现象、披露历史逻辑中的潜力。 总的说来,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开阔美术史研究的思维,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从这个角度看,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开放性的:其目的不在于达到某个铁定的结论,而是希望引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