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
《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的是纪州路的民俗艺能“春驹”。第二部分讲的是鸟取县圆通寺的“木偶舞”。第三部分讲的是广岛县“江山的鸬鹚”。这三种都是日本自古以来就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艺能。 《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作者通过走访被歧视部落,从民俗技艺的起源开始探讨,揭开了日本文化的深层暗流,让我们看到被认为代表日本艺能的能乐、狂言、歌舞伎等艺术也都是由这些被歧视部落的民众所传承下来的。市面上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书籍很多,但是能从这个角度进行揭示的还是非常少,中国读者通过《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能够看到日本歌舞伎等艺术鲜为人知的一面,能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度的了解,也可从中反思中国等民间文化的源流。 同时,《阅读日本书系 日本民众文化的原乡:被歧视部落的民俗和艺能》在探访被歧视部落时,也展现了在强烈社会歧视下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底层民众的实态,即被歧视民在极为窘迫的环境下,一边反抗各种各样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歧视和压迫,一边怀着梦想和希望而挣扎着生活的情景。这种对苦难者的同情,对怀着梦想和希望而挣扎着生活的人们的赞扬,是超越国界的情感力量,这种情感也定能引进中国读者的共鸣。 -
比较神话学
-
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上下)
马昌仪,女,1936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石与石神》(合作)、《中国灵魂信仰》、《鼠咬天开》、《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选编)等。 -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本书是高丙中民俗学论著的汇编,并附有户晓辉、刘晓春的延伸性论述。 高丙中在1988年完成的《民间口头创作新探》借助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来认识民间文学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关系,提出民间文学只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个特殊部分,由此获得超出文学范围的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依据。他在1991年完成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理论民俗学著作。该文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继而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然后将民俗学定位为以生活世界为观照对象的知识生产。该文的立论为此后20年的民俗学经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余下的其他论文大致都涉及民俗学路径对于中国人生活世界的研究与关怀。 以文化自觉和自我反思为条件的中国社会科学要以认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为己任。民俗学界已有的探索只是一个迟来的开始…… -
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
《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作者西村真志叶将“体裁”理解为一种地方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叙事分类“概念”。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中如何实现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对象)主体之问的有效对话,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让”被研究对象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如其本然”的呈现。由此,《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得出的若干结论可归结为一个基本判断:从生活的层面看,燕家台村的“拉家”作为日常叙事的“体裁”概念在本质上是民众对正在自我实践着的、自由的生活形式的“命名的努力”。民众绝非丧失(价值)判断力的社会成员,他们正在毫无障碍地处理日常琐事,以自然的生活方式亲自构成和维持日常(道德)的社会秩序。作者还探讨了“体裁研究”本身同样作为“生活形式”的基本属性,讨论了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的可能性,为民间文学一民俗学重塑自身基本理念及其实践方式的学术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西村真志叶所著的《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将京西——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燕家台村的日常叙事“拉家”作为个案,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分析地方体裁在特定地域中的理解、实践以及运作过程。按照张紫晨的学科构思,本书属于民间文艺学原理的一支——体裁学的研究范畴。但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对地方体裁的分析,也不是为体裁学添加新的个案,而是解构与重构传统的体裁学。换言之,本书通过一种被现有知识体系抛弃的地方体裁,在反思传统体裁学的同时,努力走向新的体裁研究。 -
空间、自我与社会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际上直到解放前,这些昔日的街头艺人是一个被贬斥、忽视但又被人赏玩,却名不见经传的群体。所以,在相当意义上,《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是对口述史的再写作,其所根据的材料主要是我自己所记录的口述材料、世俗的回忆录、自传和他人记述、整理的口述材料。这使得本书所描述是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一种被讲述、言说和写作的知识,而笔者的写作也就成为一种对包括艺人自己在内的对“他人解释的解释”,是对这种被反复讲述、言说以及写作的知识的再解读。当然,其中亦不乏对“自我”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