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终将来临
“我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的联系,这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其外。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生活中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食物和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的,就跟我们的小狗鲁比一样……艺术的源泉是爱。我热爱生活。”
——大卫•霍克尼
年届80之际,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寻求宁静的村居生活,寻求一处可以观看日出和季节变换之地,一处可以抵挡世界的疯狂之地。因此当新冠病毒和封锁袭来时,在“大花园”的生活变化甚微,一年以前,霍克尼在诺曼底历史悠久的农舍中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以便描绘春至之景。事实上,他从强制性的隔离中获得了乐趣,将其当作让自己加倍投身于艺术的良机。
《春天终将来临》是一篇令人振奋的宣言,它证实了艺术转移注意与鼓舞人心的能力。本书基于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大量的全新对谈与通信,盖福德是霍克尼长期的友伴及合作者。与他们的交流相配的,是一系列霍克尼在诺曼底所画下的iPad素描和油画,均为未发表过的全新之作,以及凡•高、莫奈、勃鲁盖尔等人的巨作。
我们可以看到霍克尼是如何被他那富于感染力的热情和惊奇感一直驱动前行。他背道而驰的一生,受公众瞩目60年之久,同时却在批评家的视野和历史之中缺席。他完全被法国北部的四英亩土地吸引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数十年来让他着迷的那些主题:光线、色彩、空间、感知、水流、树木。他有很多可以教给我们的事情,不光是关于如何观看……亦是关于如何生活。
-
1898年的夏日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
翠微却顾集
1.通过对原始档案、信札的梳理,挖掘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故事,再现细节丰富的学林掌故。
2.勾勒了陈寅恪、郑天挺、钱钟书、启功、周一良、张政烺、何兹全、田余庆、王仲闻、宋云彬、周振甫、傅璇琮等诸多学者的群像,是一段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术史、出版史。
3.全文披露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
4.作者回顾数十年的编辑工作生涯,分享了颇多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本书通过对中华书局原始档案、往还信札的梳理,挖掘了许多经典著作出版背后的尘封旧事;作者徐俊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辑、原执行董事,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是中华书局历史的亲历者,与许多学者交谊甚厚,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忆述与诸多学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代学人的风范与行谊。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丰富立体鲜活的现代学术史。
一个有着悠久优秀传统的出版社,是与学者相互成就的,本书全文整理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为我们全景呈现了这一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作者并回顾了编辑工作生涯的许多往事,记录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的诸多细节,分享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编辑经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华书局1960年代在翠微路二号院开展“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形成了“翠微校史”的佳话以及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作者在这个传统里工作、生活,回顾生涯,益增新彩。
-
海神的后裔
★《告别的仪式》:没有人比技师更清楚,机器人只是一堆冰冷的零件。可一个女孩的到来却让他内心崩塌,只因为她的机器人说了一句:“让我死吧。”为什么?明明我才是真人啊!可为什么反而我的生活里毫无感情?
★《海神的后裔》:对大都市的记者来说,小渔村的神只是愚昧的迷信。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是一个为了报恩的秘密,这一切都要从战争结束说起……
★《警长的明天》:整个小镇只有警长一个活人,而他的身体也有一半已被替换。小镇故事的无限轮回到底有什么目的?小镇之外的世界又在发生什么?那一天,杀手来了。杀手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也知道杀手是谁……
★《母亲法》:根据《母亲法》,遭到虐待的小孩会被好父母收养,生父母也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多么完美的法案啊。直到某个养女忍不住见了生母最后一面。我到底该爱哪个妈妈?《母亲法》难道错了吗?
★《向星星许愿》:秋乃是个被欺负的孩子,但她一直默默承受着一切。直到某天她被某种精神存在体附身,她才发现,原来周围人并没有那么坏,自己也没那么可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觉吗?
★《昨日之我》:如果遇到十几岁的自己,你会为自己现在的样子感到羞愧吗?“我”的人生实在算不上成功:大龄单身、工作乏味、日子平淡、存款不多。但面对十几岁的自己,“我”却只想说:你个小屁孩懂个屁!
★《战士》:都说“老人要有老人样”,八旬老人达三本来也是这么做的:养生,遛弯,被照顾。直到他发现,城市里的很多不明命案都跟神出鬼没的摄像头有关。它是外星人吗?它要摧毁人类吗?那一天,达三的身体里重新燃起了火。他不是老人,他是战士。
-
上海胶囊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
来自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看到头顶几片云正默默变幻成单词,单词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孙甘露(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思南文学选刊》社长)
.
他的角度在所有的角度之间,他的世界在整个世界的外面。他是btr,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黎紫书(著名小说家)
-
楢山节考
【编辑推荐】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电影原著小说
先后两次被改编为电影,其中1983年今村昌平导演,由本书前两篇小说《楢山节考》《东北的神武们》改编的电影《楢山节考》获得第36届戛纳金棕榈奖,亚洲电影TOP100,豆瓣评分9.0。
★在这个村庄,老人年满70岁就被送上山赴死
◎ 的弃老故事,颠覆三观伦理
★发表后在文坛反响巨大,被誉为“人生永恒之书”
◎ 震撼三岛由纪夫、白鸟正宗、伊藤整等文坛大佬
◎ 三岛由纪夫:“我半夜两点读完这篇作品时,感觉全身仿佛被水淋透。”
★话题性经久不衰,圆桌派、水木丁、毛尖、段奕宏等热议
◎ 段奕宏:“直面原始欲望,刀割刮骨切开人性。”
★深泽七郎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 包括《楢山节考》《东北的神武们》在内的五篇作品
◎ 深刻刻画人性,审视民族心理
★知名设计师千巨万精心设计
◎ 封面采用圆点镂空、专色印刷等工艺
【内容简介】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赤贫而沿袭下来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老人只要活到七十岁便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丢弃,当地人称作参拜楢山神。
阿玲虽然即将年满七十岁,但身体还十分硬朗,她担心自己在外人看来是“怪人”,是到了年纪还不去楢山多吃了粮食的“多余人”,于是拿定主意,在70 岁的新年那天就进山去。为了显示出自己不中用了,她还用石头特地磕掉了结实的门牙。但是在阿玲去楢山之前,她还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把家里安排妥当……
本书收录了包括《楢山节考》在内的五篇作品,其中由《楢山节考》《东北的神武们》改编的电影《楢山节考》获得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