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
巴斯,是一个被长期湮没的名称,但巴斯人在中国近代诸多历史事件中却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些历史事件,如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碍巴斯人作为事件的参与者邓长期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外国学者也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 作者认为,巴斯人被“冷落”的关键原因,是中国文献模糊的记载造成解读的困难。因此,本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结合西文原始文献,对清代各类中文文献有关“巴斯”的称谓进行爬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勾画出对华贸易中的巴斯豪族和巴斯名商,以对巴斯人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书重点论述鸦片战争前后巴斯商人在广州口岸的活动。这段时期,是巴斯商人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 -
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
本书以公元9世纪以前的中亚北部为时空范围,论述围绕东西文化的互动、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涉及到远古时期这一地区东西文化的交流;塞种、匈奴等早期游牧民为人类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做的贡献;丝绸之路经过中亚北部地区路线和交通网点的考释;粟特移民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活动和历史作用;公元6至9世纪,中亚北部地区东西文化交流之盛况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论证了这一地区在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清朝柔远记
《清朝柔远记》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清代光绪以前的中外关系,特别是欧洲列强的侵华活动,反映了清代统治者软弱无能和盲目自大的心理状态。 《清朝柔远记》共分十二卷,其中前十八卷为正编,是以编年体形式叙述清代顺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二百多年间中外交涉的历史,以及清朝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若干史事,后两卷附编,包括《瀛海各国统考》、《蠡测卮言》、《沿海形势略》、《还海全国》、《沿海兴国》、《三岛分国》等。 《清朝柔远记》是十九世纪下半年继夏变的《中西纪事》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全面记述清代中外关系历史的著作。 -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严唐代鉴真和尚于天宝年间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大和上东征传》即记述了他备尝艰辛东渡日本的事迹。原作者为公元8世纪中叶日本文学家。《日本考》系统地记述了日本的历史、地理、物产、器用、风俗、语言、文学、娱乐等各方面的情况,是明代有关日本的比较全面和详尽的著述。校注者对书中的名物和词语都作了合理的解释。 《唐大和上东征传》成书于公元七七九年,当时抄写流传,就有各种不同的本子,出入不少。现存最早的观智院甲本就有不少错误。比较后出的《羣书类从》本是错论较少的本子。现有作者以《羣书类从》为底本,校以观智院本和戒坛院本等本,力图校出一个较好的本子。除有确切根据外,不妄自改动。对校改的字,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增添的字用方括号区别。 -
中国近事报道
1696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作为第一本亲历者的个人书信集,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引起轰动,四年间再版五次,还被译成英、意、德文出版,后因礼仪之争此书成为禁书,被尘封近三个世纪,1990年才得以重新面世。本书被译成中文出版还是第一次。 全书收入书信十四封,李明以自己在华七年间的亲身经历,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内容涉及气候、地质、物产、建筑、医学、动植物、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为欧洲人睁开眼睛看东方提供了少有的第一手资料。 1696年于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是法国传教士李明来华期间写给国内要人的通信汇编。该书共收录十四封书信。首版为两卷本,出版获得巨大成功,短短四年间法文重版五次,并有英文、意大利文及德文译本。然而,1700年巴黎索尔邦神学院的一纸禁令竟将其尘封了近三个世纪,直至1990年再版。 全书按书信分章节,共十四封信。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做了详尽的报道。在信件排列上,作者并未对收信人的地位高低给以太多的重视,而是根据信中谈论的材料的顺序来安排。第一封信介绍暹罗(今泰国)—北京之行,是对如何来到中华帝国做个交待;第二封信谈的是皇帝召见及京师情况;第三、四封信介绍中国城市、房屋建筑、气候、土地、运河、水道及物产;然后,进而言及中国人的国民特性、习惯、优缺点、语言、文字、道德及中国人的才智;后面几封信谈的则是更深层的问题,如政府和政治、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 直到18世纪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还是远东见闻几乎独一无二的介绍者。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并且都是由一个出版者兼新闻检查官杜赫德神父编辑成册的,而他本人却从未到过中国。而《中国近事报道》却是李明神父个人对中国的全面报道。他的风趣、他特有的毫不妥协,文笔的幽默和自然流畅都未经过任何文学上的包装。该书的真实性是它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借助这本书,欧洲人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上仅有的文明人,从而使欧洲人信念的支柱发生了动摇,直接有损于欧洲中心论,这是该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
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一大盛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航海活动。然而,下西洋档案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郑和本身又没有什么著述,今人所见下西洋原始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即马欢《瀛涯胜览》,顾名思义就是海外游记。他的这部海外记录,具有丰富内涵,让更多世人了解下西洋的盛事,描述了世人鲜为人知的海外世界。 现存郑和下西洋三部基本文献,包括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都是当时跟随下西洋的人所著。其中,马欢《瀛涯胜览》一书,出自亲历下西洋的通事(即翻译)之手,更具原始资料性质,弥足珍贵。马欢《瀛涯胜览》是三部基本文献中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从原始资料出发研究,才能对历史提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作为原始资料,郑和下西洋研究的深入,离不开对于《瀛涯胜览》的利用与研究,因此,对《瀛涯胜览》成书及其版本的整理和探讨,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基础工作;其中对版本流变的了解,可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下西洋的原貌。近年郑和下西洋研究在国际上趋热,然而,大部分人的研究满足于成型的资料汇编,少有研究者对于基本文献加以整理、考证和研究,以致社会上仍很不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三部基本文献。作为基本文献却受到冷落,这是不正常的。忽视了基本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将影响学术研究的水准和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