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寿庚考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裕菁的译本,陈先生的译本在原作之外增补了不少资料,故出版时易名为《蒲寿庚考》。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过这本书,现在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此书仍不失其学术价值。为满足读者的需要,现据1954年版重排,将原来的繁体直排改为简体横排,标点符号也做了相应调整,改正了一些错讹之处,收入《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 -
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海屯行纪》是13世纪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出使蒙古的“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是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僧侣鄂多立克口述的“游记”;《沙哈鲁遣史中国记》的作者盖耶速丁是明永乐年间波斯国王的旅途见闻。该书涉及范围广泛,对研究中外交通史、中亚史、蒙元史、明史、历史地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中国的历史文献也可相互参照。 -
中西交通史
《中西交通史》是作者研究古代尤其是16-18世纪中西交流的成果的结集,由其子阎守诚先生编辑。《中西交通史》可分为两个部分和一个附录:第一部分为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古代中西的交往,重点是介绍元明清三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交往史事,并讨论了中国对法国18世纪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史料部分。主要再现西方传教士与清政府的瓜葛,这些史料是作者从法国收集整理来的第一手材料,非常珍贵。 -
松漠之间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实际上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的,作者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这点,还利用近年发现的中亚古代语言、艺术、宗教方面的新史料,探讨诸如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犍陀罗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鄂尔多斯出现的景教十字架等问题,是作者又一部探讨古代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力作。 -
中西交通史(两册)
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为完整的中西交通史著作。该书共分四大篇章,详尽地论述了史前至近代包括南洋区域在内的中西交往史迹及历史过程,阐明民族、宗教、文化、交通、政治和贸易等诸般关系,尤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主。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三大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卷第一 开成三年六月—开成四年四月十八日 渡海来华—海陵县—扬州—楚州—海州 卷第二 开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开成五年五月十六日 登州赤山—青州—贝州—赵州—镇州—五台山 卷第三 开成五年五月十七日—会昌三年五月 五台山—并州—汾州—晋州—蒲州—同州—长安 卷第四 会昌三年六月三日—大中元年十二月 长安—洛阳—郑州—汴州—泗州—楚州—海州—密州—登州—文登县—渡海归国 行历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