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就其现有的著述成果而言,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是与中国音乐美学史或审美意识的研究有关。但是,这里能否得出中国音乐美学史或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仅仅只是对历史上音乐美学思想及其理论形态进行研究的结论?尽管音乐美学史、特别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对其他音乐美学理论研究而言,有其特殊的、历史的内容,但是,从任何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意义上说,任何音乐美学理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都是历史中产生的音乐美学理论,其研究,都是以历时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学科基础理论的角度讲,有关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无论是共时性的还是历时性的音乐美学研究、心理学角度的还是文化学角度的音乐美学研究,都是应当、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理论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
本书共有七章。达尔豪斯在前两章中对当时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和音乐美学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合理性和矛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时期,人们根据毕达格拉斯-柏拉图传统将音乐定义为“发声的数字”,同时主宰着音乐观的情绪论在这一时期以其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着。此外,把以康德派的米歇尔里斯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与霍夫曼的器乐的浪漫形而上学相联系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学的自律性思想,这种自律性将卡尔·菲力普·莫里茨、康德到米歇尔里斯的古典音乐美学和路德维希·蒂克、E.T.A.霍夫曼的浪漫主义,甚至爱德华·汉斯立克的实证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时期许多美学家在音乐观念上的矛盾是当时音乐美学状况的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第一章中提到的卡尔·菲力普·莫里茨现象。 -
嵇康:声无哀乐论
目次 例言--1 音乐家嵇康及其音乐思想(代序)--3 嵇康:声无哀乐论--12 琴赋--56 琴赋初探--61 [附录]阮籍:乐论--72 -
音乐与建筑
《音乐与建筑: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和音乐解释学》内容简介:西方音乐是从歌颂、赞美上帝起步的。在颂扬造物主方面,宗教建筑罗马风走在前头。先有“绝对建筑”,紧跟其后的是“绝对音乐”。在中世纪的神学家看来,只有赞美、齐声歌唱上帝的建筑语言和音乐语言才能走近“绝对”境地。 -
古琴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以文献和史实为据,对古琴美学思想和古琴命运进行了历时考察。全文在纵览传统古琴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古琴美学思想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轨迹,阐释了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的关系,古琴美学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琴与士的关系,并根据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普遍规律展望了古琴的发展前途。 本文认为,古琴美学思想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研究对象从外部关系的论述转到内部规律的探索;美学思想从前期的相对自由变为后期的绝对禁锢。古琴美学理论和儒、道、佛思想联系紧密。其中,儒家礼乐思想是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道、佛思想则在其局部体现。与之相反,在古琴实践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古琴美学思想与其音乐实践形成了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古琴逐渐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琴的盛衰与士的兴亡不可分离。 本文进而认为,古琴的前途与美学思想的革新息息相关。古琴美学思想必须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吸收现代化思想,抛弃以礼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舍弃文人琴中的不合理成分,发展艺术琴,还艺术于古琴,还古琴于人民,才会使古琴的命运出现根本转机。 -
中国音乐美学史
通过研究与写作,本书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研究。本书认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