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河的摆渡者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 》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 》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
黑格尔的观念论
这是一部重要著作,不仅因为它极大地促进我们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解,而且也因为它对我们现在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自我形象所提供的洞见。 书中所基于的学术水准一流,表达亦是真正哲学式的......本书实为一重要著作,而且将是任何严肃的德国观念论高级研习者的必读之作。 在黑格尔的阐释历史上,本书将是(我希望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当会永远终结这样一种神话: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竟是向着康德视为“独断论”因而严加谴责的极端理性主义传统的一种直接复归......这一成就使得皮平的著作成为我们理解黑格尔的历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 思想家解读思想家。康德对阿伦特影响至深。 ★ 1970年,阿伦特受邀在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学,本书主体为当时备课稿的整理。 1969—1971年,阿伦特发表了《共和的危机》中所收的几大名篇。政治判断,是阿伦特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 ★ 这本讲稿中所呈现的内容,被认为是《心智生活》没有写出来的第三卷“判断”的预备。 《心智生活》是阿伦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她要通过这部作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 这虽然是一本就事论事的讲稿,但通篇演绎的是一个关键词:“判断”。作为人,我们的自由体现在什么地方?是足够多的财富吗?是足够高的地位吗?还是足够高洁的心灵?阿伦特认为,都不是!我们的自由,体现在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进行“判断”!自由不是封闭的,自由是开放的,有参与,有判断,才有自由。 ★ 阿伦特在本书中对“判断”的论述,标志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走向成熟,是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判断”不是政治家或伟大人物的特有能力,而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著名社会主义者罗纳德•贝纳尔编选并讲解。 人们可以说,阿伦特在196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所尝试表达出来的判断概念,之所以被本书中的判断理念所“驳倒”,恰恰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反映着阿伦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 罗纳德•贝纳尔 -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